由风靡幼儿园的“今夜不回家”活动引发的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包亚燕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都会安排“今夜不回家”“勇敢者之夜”等毕业班留宿体验活动。每到这天,幼儿园就会调集园内保教人员给留宿活动增加人手,幼儿则带上衣物、洗漱用品等,与同伴一起经历自助晚餐、餐后影院、睡衣派对、黑夜寻宝等活动,最后在帐篷里过一夜。

这种风靡于幼儿园的“今夜不回家”留宿体验活动背后,至少有3个问题值得我们专业幼教工作者 思考——

其一,儿童在这个活动中的“话语权”有多少?纵观往年开展的“今夜不回家”活动,内容基本如出一辙。其间所经历的活动中,是否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是否真正基于本班儿童实际?是否是儿童真正想要的,抑或是他们生命成长中真正需要并能持续地作用于儿童的活动?

其二,儿童在这个活动中的经验增长有多少?开展此项活动,幼儿园的初衷是要给儿童提供一次独自在园、自我管理、集体住宿的机会,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勇敢自立、互助互爱等品质。也许,这一夜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但仅靠这一夜是否就能够培养起这些品质?再者,“大动干戈”的这一夜,除了在有些孩子的记忆中留下“不一样”的印象之外,于孩子们今后的生活究竟能提供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其三,教师对“今夜不回家”的课程意识有多少?笔者在访谈了一些教师后发现,这原本是课程教材中一个主题活动下的内容,不少教师根据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再参考其他幼儿园的做法来预设并实施活动。显然,教师仍停留在“用教材”“做活动”这一层面,没有建立起从帮助儿童获得更多有益经验为出发点来科学设计、合理架构课程活动的意识。这带给儿童的只能是碎片化、短效应的经验,不能够真正达成课程教材的本意。

事实上,教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为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支持,但由于理念与行动之间的那段“距离”,往往导致徒有形式而没有真正达成初衷。那么,我们究竟该对“今夜不回家”这类活动作怎样的思考和设计,进而使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第一,让“今夜不回家”成为一个课程而非仅是一次活动。当我们将它视作一个课程去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课程目标的定位。其中,体验“我成长、我长大”是核心目标,获得顺利过渡到小学所必需的自立自理、勇敢互助等品质为近期目标。两个目标的达成均需要逐渐获得,包括活动前幼儿和教师对“成长”的初步预见,活动中幼儿对“成长”的系列体验和教师对幼儿成长的个性关注,以及活动后教师对促进幼儿“成长”的思考和跟进,并非仅仅是“今夜”而已。因此,活动应该紧密联系并贯穿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呈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这期间,家长资源的利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让儿童成为“今夜不回家”课程活动设计的主人。教师不妨让幼儿一起参与构建“今夜不回家”课程,把调查幼儿“从哪些地方认为自己在成长”作为切入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考量幼儿成长状况”的设想。在决定开展活动前,教师还应征求全体幼儿的意见,如“今夜你愿意不回家吗”“你会害怕吗”“爸爸妈妈会同意吗”等,让每位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组织集体讨论。家长方面,要鼓励并配合幼儿参与活动;环境方面,设立“今夜不回家”倒计时牌,让幼儿对活动有期盼;教师要利用晨间谈话时间,让幼儿分享“我的成长日记”……事实上,“今夜不回家”课程是一个持续行进的过程,适合在大班初期萌芽,然后师幼共建并逐步实施。

第三,让儿童成为“今夜不回家”课程活动体验的主角。这个“主角”,应该是贯穿于课程始终的。活动实施前,如果让每位幼儿作计划书,做好前期准备,那么活动当晚就不再需要为各班增加人手。因为“今夜”的孩子,是“有备而来”的。活动当晚,教师要充分挖掘“夜”这个资源,和孩子一起去体验。最终成效如何,教师还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调查问卷来获取答案——“今夜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今夜我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还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具体来说,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孩子再次回味难忘的瞬间,第二个问题可以用于教师后续对个别孩子的支持与跟进,第三个问题则是课程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新起点。

(本文作者系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幼教教研员、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