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真话才是最符合逻辑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力 耕

媒体渠道的高度畅通、资讯传播的异常便捷,给学校的舆论危机公关处理带来了难度。也许管理者们会感觉,如今说话一定得小心,言语一定得谨慎,尤其是面对记者的时候——其实不管对谁说,自媒体时代,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记者。

但在另一方面,学校依然想通过同样的便利条件来宣传自己,无奈信息池沼里声音太多、太杂,若想把自己的声音放大,除了用上够大够好的平台,还得用修饰语言的办法——耸动视听。这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通病。

前不久,一条微信《为什么海安中学周围没有培训机构》在流传,从去年的年尾一直被江苏省乃至国家级的很多权威媒体转载至今。(注:“海安中学”即“海安高级中学”,两个校名在报道中常被混用)

开头一句气势逼人,非常简洁地对标题进行了解释:

江苏著名中学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骄傲地说:海安中学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海安中学没有一个孩子会去课外培训机构补课,放学后家长们不用带着孩子到处补习。

在“校外培训+校内排名”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华大地上居然还幸存这样一所了不起的高中,能够不走寻常路,或者说,走了一条还教育以清澈和宁静的正常路。谁能不欢欣鼓舞,竖起大拇指呢?

海安属于南通市,南通从近代的张謇开始,是江苏省的教育高地。所谓“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是江苏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豪言。

因此,一位南通的校长能对媒体发出豪言,并不奇怪,而且合理。尤其是“没有一个”四个字,体现了一位改革者的果决。想来这所海安中学,其办学理念及模式,定有其他学校不及的独到之处。

然而,“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不禁让人莞尔——学生“足不出户”竟是受地理条件所限。同时,又袭来一丝担忧:假如学校周围有培训机构,哪怕只有一家,难保“没有一个学生补课”这样的奇迹;培训机构老总们看到这则报道,会不会向海安中学周边这块最后的净土进发呢?

言外之意似乎是:学生和家长坚持正确教育理念的主观性堪疑,唯一能确保学生不再去校外补课的,可能只剩下类似地理因素的客观条件限制了。这让人感觉,校长的胜利豪言背后,透着一种混合着无奈的真诚。

然而我转念一想,商人无孔不入的逐利本性,又怎能放过一片肥肉?难道……海安中学校址正好建在新开发区,周围配套设施还没有跟上?难道……学校处于几十平方公里人迹罕至的沼泽、湿地、森林中心?又难道……海安市的相关部门实行了什么特殊政策,令培训机构无法进驻?

我顺手打开百度地图,输入“海安高级中学”的校名,发现它的位置并不在无人区,也并没有建设什么新校区。于是,查搜学校附近有无培训机构,地图上出现数个红标记,显示有包括学成、慧翔、铭师堂等多家较为明显的培训机构名称,其中铭师堂还被冠以“高中文化补习学校”这种明目张胆的牌子。

此时,校长豪言的严密度只剩最后一道防线——“方圆几公里”,我的鼠标立即移向地图右上角的测距工具。

鉴于“几公里”的表述非常模糊,我想,如果这些培训机构与学校的直线距离超过3公里,即可算作“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一说成立。

经过在百度地图上画红线测量,所有这些培训机构和海安高级中学的直线距离都在1.5公里以内,其中铭师堂离学校正门仅400米之遥。

至此,这位校长的豪言终于成了仅仅是“豪言”而已。

在这篇报道中,类似的豪言还有很多:

最优秀的老师基本就是海安中学的老师,而不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里。学校把老师留在学校,家长自然不会舍近求远本末倒置到社会上报辅导班。这是北京上海无法比拟的。

在这位校长的口中,北京、上海成了应试教育重灾区,而海安中学在一以贯之地守望教育理想,但其绝招,又从地理位置上避开培训机构,变成了与培训机构争抢师资。至于如何留住师资,报道里没有写,校长也没有说。

周六,但孩子们照常上课,只不过是“自愿”的……几乎可以肯定,除了生病的学生,应该一个不落,也就是说,海安中学的孩子不是每周五天上学制,而是每周六天上学制。

……有补习文化课的,当然也肯定有各种非文化课的特长辅导,甚至应该还有各种创新类课,包括符合高校自主招生重要指标的课程或者项目。

……说起来简单,但也有“补课”违规之嫌。

原来,终极杀手锏是将双休改为单休,实行“每周六天上学制”。虽然这一剥夺学生和教师休息权的所谓“改革”,在很多学校都有上演,但在“减负”呼声颇高的当下,或偶尔为之,或极力遮掩,谁也不敢像海安中学这样“改革”得理直气壮,公然在媒体上发声。

此外,就周六上课的内容而言,普通学校都不敢落人以口实,比如安排些有关高考的咨询讲座、不想占用课时的文体活动、组团参加市区级的各种比赛等,学科方面的补课可能也有,但一般都知道适可而止,以复习课和讲评试卷为主,下午放学也会比正常时间提早很多。

而海安中学不仅敢说,而且敢做。按照校长话里的意思,周六那天,学生们上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基础学科文化课、竞赛课、拓展课。

周六的课程排得满满的、实实的,这将导致学生的周日也一起被绑定,因为各科布置的作业必须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来完成。

于是我恍然大悟,校长豪言中透露出的自信绝对不是“蜜汁自信”——教师处于全学期无休的授课状态,学生处于全学期无休的学习状态,出去补课就得冒旷课的风险(校长说学生是“自愿”的,但“自愿”两字加上了引号,那是不是要做相反理解呢),培训机构自然就没有海安中学的生意可做了。(海安中学周围还有紫石中学、城南中学、海安市实验学校、海安市实验小学、海师附小、明道小学等多所学校)

我想,校长说的“海安中学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是不是可以做另外一种理解?即“培训机构在海安中学视野里如同无物”。在这场师资、生源和学习时间的争夺大战中,海安中学获得全面性胜利,足以用优异的成绩向社会交待、向世人夸耀了。

在百度上随便一搜“海安中学”,举目皆是各种令人眼热的标题,出自各种网站、论坛和贴吧:

“海安中学为什么年年都这么厉害?江苏文理前十名,海安占一半。”

“整个苏州能有海安中学牛么?”

“隔壁海安中学2018高考成绩吊打盐城各中学。”

……

让我目瞪口呆的,并不是一所学校敢于冒“减负”之大不韪,加时补课,而是在敢于承认有“违规之嫌”的同时,又敢于大张旗鼓地在媒体上张扬。

不知道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是怎样看待此事的?估计是否裁定“违规”会从成败来看,如果海安中学这么做失败了,教育的GDP下滑,是可以拿“违规”来问罪的。但海安中学显然是“成功”了,成者为王,论功行赏,学校成为“改革”典范,校长也可以成为教育家了。

让我目瞪口呆的,还有各类媒体不加鉴别的热炒,报道中语言的逻辑性、事实的真伪没有人关心,公众只对卫星是否放得足够大、话说得是否足够高调感兴趣。一所县级学校,能够拳打北京,脚踢上海,争霸全国,当然是功在桑梓,也为吃瓜群众提供了一场好戏。

那么整个报道中的主体,也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人(学生)呢?他们的存在除了用群体性的高考成绩来证明以外,个体是没有平台发声的。他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升学之路,他们的喜怒哀乐无足轻重,他们目前的情况只需要一个人来代言就可以了,比如在校内补课是自愿的,是免费的,是快乐的,是有违规之嫌但不违规的……

最终的数据拥有最终的价值,其他逻辑和真相一钱不值,校长、学生、家长、领导、父老也许都能从数据中获得快乐,但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难道不是终极的悲哀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