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全力建设高教强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李 平

日前,浙江省发布《关于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强化的领域,也是浙江老百姓最迫切的期盼之一。

补上短板 扩大优质资源

位于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内的西湖大学,成立5个月来,备受关注。西湖大学的成功落地,是我省高等教育近年来坚持“存量提升,增量发展”,超常规谋划引进高水平大学,不断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纵观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逐步解决了“上大学难”问题。高等学校从1978年的20所,增长到如今的109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奋力追赶至全国前列。

然而,正如省委书记车俊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大踏步前进,但从需求来看,优质高校和一流学科资源依然稀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许多不适应。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奋起直追。

事实上,在国家启动实施“双一流”总体建设方案之前,我省就启动了“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并开始了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遴选。2017年8月,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及优势特色学科名单出炉,两批共12所高校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名单,聚焦32个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随着“双一流”名单公布,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上榜,我省至此有了3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科建设是龙头,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的建设。2015年12月,省教育厅启动了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遴选产生了98个一流学科(A类)、232个一流学科(B类)。在财政投入上,省财政给予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年1亿元支持,而后又对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追加1500万元,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每个优势特色学科每年投入3500万元。同时给高校“松绑”,扩大高校财务和收费自主权,在资金统筹、绩效分配等方面实行“一校一策”,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截至目前,我省高校54个学科进入ESI前1%排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2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中的31个优势特色学科参加评估,A类学科有4个,其中“A+”2个,较第三轮学科评估进步显著。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财经大学2018年均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支持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建高水平国际化高校、联合学院、高水平学科、研究院、研究生院和校区,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挥好高校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百花齐放 高校特色发展

高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并能在不同领域创建“一流”,是高教强省的重要标志。2016年8月,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首推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标准,以促进高校特色建设。

过去对大学的分类评价往往采用单向的单一维度,此次推出的评价办法则通过两个维度形成“六宫格”分类,将全省本科高校分为6种类型,即综合性研究为主型、多科性研究为主型,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教学为主型、多科性教学为主型。为求公允,在指标选择上尽量使用第三方评价数据,每种类型的高校,按分数高低排序,分出等级,并与财政绩效拨款挂钩。

(下转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