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共同体”激发小学校办学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乐琼 通讯员 吴海磊

屠甸镇晏城乡距离桐乡市中心仅10余公里。撤乡并镇前,全乡小学生最少时只有百来人。被屠甸镇小学接管后,晏城乡中心小学变成了晏城校区。班级规模以前只有30多人,而今年的一年级新生则增加到40余人。

一所所村校华丽蜕变后,成了当地老百姓认可并信任的学校。这与近年来桐乡市转变思路、积极打造“小而优”小规模学校的举措不无关系。

“教师待遇、办学条件、师资培训是制约‘麻雀学校’发展的三大难题。”桐乡市教育局副局长路茂方曾经调研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他发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在桐乡,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甚至一些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不比城里的低,为什么学校的发展依然止步不前?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精气神差了点。

在路茂方看来,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因为教师人数少,缺乏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所以很多人抱着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而教师的精气神会极大地影响校本研修、课程建设、教学变革等各个环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通过盘活资源、借助激励机制等激发这些教师的内生动力,迫在眉睫。

起初,桐乡利用撤乡并镇的契机,一些小规模学校被原地改造后,以校区形式依附于临近的镇校,双方结成紧密型的学校共同体。为进一步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去年该市在“中心校+教学点”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市区校+教学点”的模式。目前,这种共同体已实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全覆盖。

以共同体为单位,桐乡一方面组织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送课下乡、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等针对性强、问题导向明确的名优教师协同教研;另一方面,共同体牵头学校派驻名优教师下沉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引发鲶鱼效应,搅动那里的“池水”。

前不久,振兴西路小学城西校区教师钱裕珍走到了省级英语学科公开课的舞台上。城西校区是一所村校,只有14名教师。以前教科研都是单打独斗,如今有了依托共同体建设的名师工作站,钱裕珍的感受是“教科研有引领、有团队、有规划,更有了方向”。

以前难得一见的市级导师、城区学校教研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等隔三岔五地会走进名师工作站,整个教师团队月月都有研讨,像语文学科人多课题少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副校长朱海锋欣慰地说,导师们会根据教师所长划分课堂教学、德育等不同方向,这样一来,整支队伍的教学积极性大大提升。

乌镇植材小学民兴校区只有188名学生,但15名教师中目前有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骨干教师1人,校级品牌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与镇级优秀教师多人。校长彭建清说,这些年除了教师走教,学校还借力智慧教育,实施了备授课一体化、课堂网络研修等,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越来越好,教师专业成长也很快。

此外,桐乡还建立了“城市培养,镇村所用”机制。每年镇村新教师需要在市区或者乡镇窗口学校脱岗培训16周后再上岗,提前获得优秀教育团队和专门指导教师的浸润式培训。去年起,该市还大幅度增加镇村学校市级骨干教师数量,提高镇村名优教师奖励力度,镇村名优教师学年考核奖励上浮50%,其中市学科带头人学年考核奖励上浮100%。

“以共同体的方式,牵住教师这个‘牛鼻子’,点燃镇村校师生的生命活力,其根本是为了实现城乡教育的高品质融合。”路茂方表示,接下来要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质量捆绑性考评,考核镇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增量,以推进各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发展联盟从“帮扶模式”跃升为“协同发展模式”。共同体发展的再深入将进一步放大优秀教师的资源效应, 让城乡教师的心一起热起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