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东渡小学:让国画伴随童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丁慧红 杜益杰

“看,这是我画的!”本学期,缙云县东渡小学的教学楼走廊里,挂上了一幅幅学生的国画作品,装饰起原本单调的墙壁。“小画家”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上墙后,一到课间便拉着小伙伴兴奋地介绍。自2016年起,东渡小学就开始全力打造国画特色学校。

东渡小学原名崇文初级小学,“崇文尚美”是学校校训。校长赵国爱说,学校在寻找既符合该校定位又适宜学生培养的特色课程时,曾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开展讨论,最终,大家都赞同以国画为载体。“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意境,讲究真善美的表现,能培养孩子气质、陶冶情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好处。”

教师陈丽建读大学时的专业就是美术教育,专攻国画,有着深厚的国画基础和较高的国画水平。陈丽建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教授国画的任务。国画是一门较难的绘画课程,对用笔、着色等有一定要求,考虑到这点,东渡小学决定面向二至六年级学生教学。针对不同年级,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各年级形成了不同的国画校本课程和国画教学方法:起始年级抓好国画基础,绘画内容以简单的花鸟画为主;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尽量使他们掌握画法、用墨、着色等基本技能,教授较难的人物画;面对水平突出的学生,则适当提高难度,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

国画课程的教学也是灵活的,旨在真正让学生体会国画魅力,激发学生兴趣。陈丽建在授课时,常常通过一幅著名国画作品向学生讲述国画的技法、调色、用笔、干湿浓淡等知识点,将基础知识渗透在一幅画中,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精髓。与此同时,她还会讲述这幅画的历史背景、画家故事等,让学生们领悟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知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随后,学生们便会根据自己的感受临摹这幅作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国画水平。

“老师,我把裱好的画送给我爷爷了,他可高兴了。”“老师,爸爸把我拓好的画挂在墙上了,我觉得我也是个小画家了。”陈丽建在教学生国画的同时,还会教他们如何拓画、裱画。“这个年纪正是孩子爱玩的时候,教他们这些与画画有关的手工能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生们学习了国画后,还会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比如五年级学生郑雅馨正在用画国画的方式画漫画。“国画一笔成形,不像素描可以随时修改,这也让我在画的时候更专心仔细,用这种方法来画漫画,画得更快。而且学了国画后,我发现可以用颜料调出许多颜色,上色也方便多了。”郑雅馨说。

东渡小学还积极让国画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国画的同时“玩国画”。该校注重打造松、梅、兰、竹、菊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君子文化和大地文化,比如在围绕松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就把国画特色教育与松树结合起来。学生从校园里捡来松果,并在松果上作画,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松树作为校树所象征的意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