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套路毁掉语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祖庆

今天,在朋友圈读到“泺伊悦尔”老师写的一篇小文,吐槽语文课上,教师虽然以开放式提问学生:“通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感觉到了什么?”最后却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回答问题,即所谓的“说得完整”“说到点子上”。

我为这位年轻教师敏锐的反思意识点赞。的确,当下语文教育的“套路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公开课的套路越来越深,几乎随手就可以举出一堆。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后,有的教师必定会问:“看到这个课题,你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一堆所谓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早就预习过课文,所提出来的问题完全是为迎合教师的需要。教师的提问,原是虚晃一枪。)

——导入新课后,教师必定说:“请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反复读,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于学生是否按照这个要求在读,在想,教师并无过程监控,并无方法指导,也并无结果检查。)

——自读课文后,教师说:“好,这篇课文有很多生字,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你认识哪些生字宝宝。”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学生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等方法,“记住”了每个字。然后,教师让学生象征性地写一两个字,下课铃就打响了。

(学生是否真的记住、理解、学会了这些生字,不得而知。随文识字、分类识字,以及适度的字理识字,毫不涉及。)

——教师接着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不管是什么写法(写景、状物、写人)的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小说、散文、说明文)的课文,不管是什么年段,也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一律都是这样问。

——讲读课文,突然响起一段动情的音乐、一番动人的导语,学生们开始在教师引导下,写起话来。写话完毕,音乐继续,师生在音乐中,动情地诉说……

(教师往往只注意让学生补白,却忘记追问文本此处为什么留白,作者为什么不展开书写?留白之处,常是匠心所在。“珠”和“椟”之间的关系,常常就这样被搞反。)

——当下,不少教师上课,“微课”已经成为新套路。难写的字,“微”一下,用动画展示笔画笔顺;难讲解的画面,“微”一下,视频再现课文场景;难掌握的知识点,“微”一下……

(这些精美的微课,得花多少时间去做,难道语文真到了无“微”不至的时代了吗?)

凡事有果必有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套路化”,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教学思维“套路化”。套路,让本该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若每篇课文都这么教,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没意思。语文,必将逐渐成为鸡肋。

语文课套路太深,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公开课导向。高潮处配乐写话等环节,往往能制造所谓的效果。于是,不少一线教师误以为,这就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于是下意识地进行简单模仿。

二是管理者规定。不少教研员在大会小会上规定,每节语文课,必须要有10分钟用于写的时间。一线教师为执行管理者意图,不得不把“写”挤进课堂。

三是创新思维不足。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没有深入钻研,也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只能因袭传统,亦步亦趋。

四是各类赛课助推。各类大大小小的赛课,往往有基本的评课标准。上课者,往往揣摩评委的胃口,课的形式和风格大同小异。

五是考评制度制约。试卷往往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你怎么出题,我怎么教书。一线教师踩着“考点”进行日常教学,课也就变得模式化了。

套路的背后,是形式主义。语文教师如何走出教学套路?

我以为,只要语文教师专业功底扎实,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就不容易盲目跟风。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思考的大脑。公开课上,哪些环节是扎实有效的,且可以迁移运用;哪些环节是为了让课堂好看,实际并无价值。要善于分辨,透过表象看本质。关键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看到的往往和教师角度看到的不一样。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发现文本的独到眼光。每一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类”文本的普遍规律,发现“这一个”文本的独特个性。根据文体和文本,精心设计适合这一课的教学,而非千课一面。

如何发现文本?一要广博地阅读文学作品,二要善于分析优秀公开课。一线教师要多听多看有创意的课,透过实录去揣摩设计意图,提炼设计智慧,提升教学设计力。

第三,语文教师要有求新思维。教师要常常听自己的课,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本能地警惕套路,进而不断求新求变。学会创意设计,关键在于跳出自我舒适区,把自己当别人,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课,发现习焉不察的问题。

自己的课,也会有套路,那就是重复。我经常请朋友们帮我诊断,就是为避免重复自己,一不小心掉进套路陷阱。

第四,分清“规律”与“套路”的界限。不要一提创新,就否定一切。教师要学会守正出新。语文教学中有些原则,比如“读写结合”,是经过长期检验而行之有效的,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其实,“写”本身没有错,错在套路化的“随文练写”。写生字、抄词语、抄句子、填表格、画导图,都是写;课始写、课中写、课末写,亦是写;哪怕是补白式的随堂练笔(有些,也确实需要配乐烘托),只要有价值,也是需要的。

套路化的低年级生字教学,必定是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让学生写字。事实上,不同的教学环节,都是可以安排写字的。不要因为害怕套路,而丢掉语文之道。

当然,教研员在指导教师的过程中,也不要机械地执行“每节课必须有十分钟动笔时间”的规定。这“十分钟”,可能是对于“君子动口不动手”课堂的一种矫枉过正。

其实,“十分钟”应该是课堂花在“写”上的平均时间,而不是每节课的必须时间。只要教师在总体上落实动笔时间即可,没有必要刻板执行。

热衷于组织大赛的各级部门,要多一些真正的研究精神,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少一些模型化的“标准”。一旦标准化,常常格式化。

经常讲公开课的教师,更要多从学习规律探索上设计教学,少一些花拳绣腿的展示,避免误导一线教师。

中国语文要打破“一张脸”的局面,语文界人士绝不能陷入惯性思维,而应鼓励创新,扶持创造。只要教师们勇于探索,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升,我们完全不必计较,可以容许课堂“出格”甚至“另类”。

语文,本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千万别让套路太深,毁掉语文

(本文作者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