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走进“春天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金 澜

春暖花开,我省不少中小学生开启了研学旅行的旅程。自教育部等11部门2016年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我省各地中小学纷纷把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成为一门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也不少:“重游轻学、学习效果有限怎么办?”“学生安全怎么保证?”……4月8日至10日,全省首期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培训班在杭州开班,会上专家和学校分享的理念和做法,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参考。

“研学旅行开展至今,常听到一些来自家长的质疑之声,认为孩子学习那么紧张,还要组织出去玩,这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钱财。”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红峰认为,家长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新时代教育,要多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比如领导力、创造力等,这些能力不是坐在课堂里就能实现的,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旅行,恰恰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好载体。”方红峰说。

深耕课程:让学生行有所获

“研学旅行不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些旅游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只强调研学路线和研学基地,没有结合校内课程,更没有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转化。”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做到游学两兼顾、研行双平衡,才算得上是一项合格的课程。

杭州启正中学的研学旅行课程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与行走有约”,分为改革春秋游、行走的课堂、行迹杭城系列、行走市外、行走国外5部分内容。校长杨士军说:“研学旅行所去的地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筛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发展性的。活动尽量放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内,游学结合、家校合作,做到探究与行走有效融合。”

上海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英俊说,学校在规划研学旅行课程时,一定要和该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相贴合,体现学校特色,这样活动才有可持续性,不会搞成“一阵风”似的运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除德育外,还必须渗透其他学科知识。课程结构中还需创设一个分享平台,加重学生理解和巩固的环节。”

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的“走读西湖”研学课程就整合了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内容。课程具体可分解为“心、体、礼、乐、习”五要素,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美、实践体验团队美、文化传承人文美、艺术展示个性美、学习探究方法美。以六年级冬之韵系列“踏雪寻梅”一课为例,安排了制作梅花标本、写咏梅诗、唱梅花曲、绘制赏梅地图等10余项任务,由科学、语文、体艺、品德和数学教师联合执教。

日前,湖州南浔古镇景区迎来了获评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后的首批研学团队——湖州市南浔实验小学学生及其家长。两天的行程中,学生紧扣“南浔首富刘镛发家史”这一主题,走访刘氏家庙和嘉业堂藏书楼、体验“小鸡蛋大智慧”财商游戏、绘制古镇财富密码“4872”主题海报……该校德育处主任邱菊娟介绍,学校从2018年开始和古镇合作,如今古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财商比较敏感抽象,光靠老师课堂讲解,既不生动也不专业,如今毗邻的古镇有这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完善机制:使学生学有所成

会上,不少专家和学校代表提到,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实施过程不只是活动开展阶段,还包括前期的预设阶段和后期的总结阶段。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

首先,安全问题是最被关注的,这也是大多数学校“想做而不敢做”的顾虑所在。省教育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郭兆良认为,“因噎废食”不可取,“学校不要惧怕发生问题,而应学会底线思维,在组织活动前通过多方论证、实地考察等方式认真计算风险,尽可能地减少问题的发生”。当前,几乎每所学校在出发前都会特别组织行前会,每名学生都会拿到精心编制的《研学手册》作为学习指南,实现行前有准备、行中有研究、行后有成长。而广大学校采取最多也是最便捷的安全保障方式是“签到打卡”,通过微信或者专门的研学平台,要求外出的学生每隔一定时间拍照签到或定位打卡,以此保证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并处理相关问题。

我省教育厅等10部门在去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把家庭亲子旅行也纳入了研学旅行的范畴。因此,省内不少中小学邀请家长参与到研学旅行这门课程的实施中来,为保障机制添砖加瓦。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小学就建立起两支研学旅行指导队伍,分别由教师和家长组成。副校长王锐介绍,该校把研学旅行安排在3个时间段:教学期间由教师组织安排,周末由家长和教师共同组织安排,寒暑假期间则由家委会组织、教师提供课程支持。

此外,当一场研学旅行结束后,没有适合的总结评价机制,其教育意义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不少学校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后评价、成果展示和活动反思等。有条件的学校还会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比如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区——温州市鹿城区的各所中小学就会依托全区“学生社会大课堂”研学服务平台,展开“资源汇聚—实践活动—信息记录—评价反馈”研学教育,并将平台记录与学生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有机结合,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