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810万人次受益 金额高达65亿元 学生资助“浙”一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武怡晗

泽雅中学是温州市瓯海区一所普通的山区寄宿学校。去年,该区教育局、慈善总会出台特殊政策,对在泽雅山区就读的中小学住校生,每生每年额外提供1200元的生活补助,从此泽雅中学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在学校里吃上免费的三餐。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构建起“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逐步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惠及各学段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根据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浙江学生资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去年我省共资助学生约812.70万人次,资助金额达64.35亿元,在资助覆盖面扩大的同时,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

为确保在我省不发生一起因贫失学、因学返贫现象,彻底扫除资助管理“盲区”,去年我省还把考入外省高校就读的学生一并纳入高中学校资助统计和调查范畴。同时,将在浙高校就读的外省籍学生申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也一并纳入管理,让更多学生安心求学。此外,还出台了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统一高考报考费减半的惠民政策,仅此一项,去年就为近2万人减免近140万元费用。

这学期,经过学校核定,兰溪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张钿很快领到了相关补助。他说:“助学金对我而言,并不纯粹是金钱物质鼓励,最重要的是肯定和希望,鞭策我努力学习。”为确保资助覆盖到每个贫困生,兰溪市教育局实施了“一访一评一认定”制度。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认定评议小组,通过家访、共评,明确资助对象的真实性,相关资助资金由市财政局根据教育局上报的数据,直接打到学生个人账户。在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家庭较困难的学生还可享受额外资助。

资助人次增多、工作覆盖面扩大的背后是资助认定、申请流程的简化。省教育厅此前多次发文,要求各地市教育部门积极与民政、扶贫部门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以民政、扶贫部门对困难家庭的认定为依据,简化学校认定;没有相关证件但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校也可按照“实事求是”原则予以认定。

同时,依托“数字浙江”建设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我省将学生资助工作融入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衢州市实现了政策性资助部门网上共审机制,从而优化了资助申请流程。该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姚文涌介绍,通过改革,未来的资助办理将实现“一端口”受理。

据介绍,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我省教育系统的资助重心逐渐由经济帮扶转向资助育人,由保障性资助转向发展性资助。各地各校将做好学生资助文化品牌的培育和提升,发挥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

今年2月,浙江师范大学朱莹和29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知名学校,与海外高校学子切磋论道。“资助困难学生出国(境)交流,拓展其视野,从而将育人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该校学生处教师余本兰介绍,学校通过保障性资助托底、发展性资助举高,经济上帮助学生,思想上浸润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

在助学的同时,更要筑梦、铸人。从2017年起,我省就通过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引导学生服务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报告》显示,仅去年就为168名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以及我省一类一档地区和海岛县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的毕业生补偿代偿学费359.14万元。同时,为7048名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生资助1.14亿元,为53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资助教育学费42.68万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