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活剧:让孩子为自己“加戏”
□本报通讯员 吴小丹
“爸爸,您可以放下手机多陪陪我吗?”
“孩子,爸爸知道了,爸爸一定说到做到……”
近日,诸暨市浣江幼儿园教育集团城西幼儿园大三班教室里正上演着一幕儿童生活剧——《手机的故事》,孩子们全情投入的表演引得园内观摩教师啧啧称赞。
自2013年办园起,儿童生活剧就是城西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之一。从一开始表演内容来自绘本及经典儿童故事的“文本剧”,到追随建构式课程主题脉络的原创“主题剧”,再到如今着眼于孩子生活实际的“生活剧”,剧本内容来源的变化,正是一场教师团队对儿童剧意义和儿童本位的探索之旅。
“生活剧就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剧”,这句话一直被教师们挂在嘴边。近年来,该园的儿童生活剧内容均来源于生活,聚焦孩子的生活实际问题。如以小班幼儿入园初的分离焦虑为主线索的《幼儿园的早晨》,针对小班幼儿争抢玩具情况非常普遍的《这是谁的玩具》;大班幼儿对“爸爸妈妈经常陪着手机”而耿耿于怀的《手机的故事》,针对大班幼儿幼小衔接中“按时作息”要求而衍生出的《起床啦》等。在实践中,教师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戏剧这一途径,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生活中的困惑,引导其大胆地表达自我。
该园的儿童生活剧没有固定的“剧本”。教师只提供一个能够引发幼儿普遍共鸣的问题情境,孩子们或是发表个人意见,或是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用语言、符号、绘画的方式作记录,形成一个“问题情景、寻找解决方法、呈现结局”原生剧本。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展再讨论、再商量,确定其中的台词、动作、神态,最终形成演绎的剧本。教师们发现,当孩子们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时,他们探寻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因而一个问题情景往往可以延伸出多个版本的剧情。另外,在儿童生活剧里,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成为演员、编剧、导演、道具负责人等。
对幼儿来说,角色内心的体会和表现是最困难的。教师们透过孩子们的表演观察到,他们容易“笑场”,明明角色很“受伤”,表演的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忧伤或是伤心。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让孩子投入到角色中来?对此,教师团队开展了多次教研。教师张丽认为,表现的前提是观察,只有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具备一定的感受力,才能恰当地表达。以《手机的故事》为例,教师平时需要引导孩子观察当爸爸听到妈妈的抱怨时,爸爸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做了什么动作,从而判断爸爸的感受,体会爸爸的心情。因此,“观察”成为孩子们常常需要完成的“回家作业”。
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们发现它给予幼儿的不仅仅是细致的观察、异位的思考、灵动的表达,更看到了另一种潜质,那就是它可以运用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针对“想跟伙伴一起玩耍,却总是孤单地坐在角落”的孩子,教师就创设了“和好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主题活动。通过“问题情境”唤起亲历者和同伴的共鸣;通过“解决问题”自然习得与他人交往的策略,并从角色扮演中释放“孤独”的情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