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文本概括?就是没学好语文
□江山文溪实验学校 汪水英 何玫晓
文本概括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是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实际运用的能力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就开始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对六年级学生做了整体感知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杂糅在一起,不能提炼出主干内容,文章内容概括不够准确。
学生缺乏这项能力,语文教师要负一定的责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将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或将课文内容概括得极为笼统,草草带过,使得学生的概括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
为改变现状,笔者梳理了部编教材,发现教材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语文学习要素单列出来,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而且在编排时根据时段做了有梯度的安排。
二年级主要是借助图片和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三年级学习段落的概括,借助关键语句,上册要求“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下册过渡到“对一段话内容进行概括”,然后是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说清楚的;四、五年级学习整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并提出多种概括方法;六年级主要是实践运用多种概括方法,提升概括能力。从初步了解概括方法,到学习概括方法,再到运用概括方法;从概括句子,到概括段落,再到概括篇章,编排上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部编教材对方法的指导非常细致。先在单元导读中提出,将其方法清晰地表述出来,在课后习题、略读课文导语中再次强调,又在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中对本单元的概括方法进行梳理、汇总、复习。概括方法一脉相承,前后呼应,步步细化,先学后做,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统计已出版的教材(缺四下、五下、六下),先后介绍了8种概括方法:
1.借助题目;
2.借助小标题;
3.借助关键词句;
4.借助图片;
5.理清起因、经过、结果;
6.抓主要人物事件;
7.梳理信息;
8.借助表格、示意图。
这些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脚手架,不同文章、不同文体,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法概括,提高了灵活度,又降低了难度。
能力形成都需要通过反复训练,部编教材遵循这个规律,单元与单元之间、册次与册次之间,形成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如“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在二年级第一次提出,在同一单元中出现5次,后续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出现10多次。
通过对教材编排的解读,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句、段、篇,训练要扎实
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数清楚“有几句话、几段话”,而是要通过辨析、交流,让学生思考单句、句群、自然段、意义段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感知。
2.学、评、用,落实要到位
教材虽然提供了方法,但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在教学中要将这些方法进一步细化,指导到位。
可以用“小标题串联法”来指导训练学习,先教学生把课文分为几部分,再给每部分提炼小标题,最后用连接词把小标题串起来。提醒学生提炼小标题一定要简练,一般不超过10个字。
3.课堂评价要具体
比如,用“三要素串联法”来评价,将文章分为起因、经过、结果,评价时看学生概括的成果中三要素是否完整。用评价强化学生对概括方法的理解,促使训练目标的达成。
“精读课”中学生习得的方法,可以到“略读课”中进行思辨运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独立作业命题时也可以安排多次练习、反复实践。
在学习了多种概括方法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发现,在阅读不同文本时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