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禁言有点矫枉过正
□梁 好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浙江三门县浦坝港镇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表示“1”,伸两根手指表示“2”,伸三根表示“3”,分别代表加饭、加菜、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会用“OK”的手势回应。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食不言,寝不语”是古人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儒家所倡导的文明礼仪,不但为人们提供了道德礼仪的规范,而且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而言,也符合养生之道,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小学生就餐行为进行规范,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文明就餐,安静吃饭,这是学校管理者应尽的职责。然而,文明就餐并不等于“食堂禁言”。很难想象,小学生的食堂变成了“无声食堂”,甚至学生表达加饭加菜需求时也只能无奈地使用“手语”,这对学生的心理将造成一种怎样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很难享受到快乐的童年,在学校本来就面对着这样那样的限制,诸如上课规规矩矩地坐好,动弹不得,课下不准随意打闹,学生拘谨大于自由,严肃大于活泼,身心很难得到舒展。好不容易到食堂就餐,想放松一下自我,却被教师无情地“禁言”,而这样的“禁言”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未免有点矫枉过正。
就餐同样是学生重要的交往活动,是孩子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事实上,对于成人而言,就餐多半是家人以及朋友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就餐的形式,轻松愉悦地谈论相关话题,从而达到彼此的心理共融,可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就曾发起“与校长共餐”活动,以就餐为平台,让校长与学生面对面,倾听学生的心声,交换彼此的想法,畅通交流的渠道,让学生与校长变得更加亲近,更加亲密。
相较之下,“无声食堂”更多呈现的是强制与硬性约束,抹去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尽管此举可能效果不错,在此规制之下,每个孩子都表现得很乖、很听话,但由此而来的“无声”,其实是一种假象,因为他们是被迫遵从一种规范,而不是基于自我认知的行为习惯。
当然,良好的饮食就餐习惯必不可少,让学生安静吃饭很有必要,但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正向教育,而非通过“禁言”“督查”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作为公共场所,食堂固然有一定的规范,但只要不出现插队、打闹、争吵等不文明行为,彼此之间的正常交流是应当被允许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