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价:要诊断质量背后的因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4-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省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所长 赵婷婷

笔者做过多年校长,后来又因为工作关系,评估过很多学校。在实践中发现对于校长而言,想到各类督导评估、创建迎评往往有沉重的压力感,鉴于评价通常与选拔甄别、绩效考核、横向比较相关,难免导致学校为迎评千方百计准备材料、千方百计粉饰问题、千方百计装扮门面、千方百计投其所好。究其原因,这些学校评价都是来自于督导或行政部门的外部要求,试图通过外控的力量来推动学校发展,评价导向的高利害性,加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过程、评价方式上还存在不够合理之处,导致评价看似对学校发展见效快,实则有效期短。在过于刚性的外力推动下,弱化了学校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可持续性。

学校评价的目的是让学校更客观清晰地认识自己目前的状态,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更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从这个意义说,学校评价都具有一定的导向、诊断、甄别的功能,都会基于对学校发展现实和潜在影响作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认识自己”的路径需要通过行政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诊断自己、梳理问题、完善管理、提升质量。

学校评价的起点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愿景的学校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否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指导发展的纲领,取决于规划本身是否具有思辨性、科学性、适切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更取决于规划制订过程的凝心聚力程度高低。

学校评价的支撑点是质量背后的因素,包括保障性内容、过程性内容,涉及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等。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评价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主要看立德树人的成效好不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改变,所有的改变首先是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一所学校的改变首先是精神面貌的改变。因而要判断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否一以贯之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是否基于“学生为本”的思想构建学校管理、课程体系、学校文化、德育活动的框架,是否以牺牲师生全面、长远发展为代价来获得成绩,是否重视学校管理的合法、顺畅、高效,是否落实教师队伍教书与育人能力建设的科学、有效机制。

学校评价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评价必须诊断学生、教师、家长的感受,为此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体验、在校生活体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关注学校管理的激励导向作用,关注家长的感受、社会的认同,关注学校是否建立基于证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机制。

“合理”的评估应该兼具人文性、发展性、实证性、综合性,即重视评估主体的真实参与、重视评估对象的过程发展脉络的梳理、重视基于数据案例等证据的评判、重视多样化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一方面需要围绕核心因素的评价指标,明确评价任务和信息采集角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问卷测评、访谈对话、原始材料查阅、现场观察等最直接的方式采集信息,让评价对象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需求及存在的问题,对评价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进行综合判断,最大限度减少学校因迎评而带来的额外负担,减少刻意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报告,并进行专业的解读分析,才能更好发挥评价对学校发展的助力和导向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