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特殊学生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杭州市星澜小学 陈佳佳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小康在门口张望:“老师,我有话想跟你说。”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自带“万有引力”。
“行,进来说吧。”
实名举报:不公平。
“老师,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小Z上课不听讲,还唱歌、睡觉,你都不批评他,我们这样却不行。”小康眉头紧锁,气呼呼地说。
不错,我对学生的习惯养成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可唯独对小Z特别宽容。
我允许小Z上课不听讲,允许他拿画笔自由发挥。即使他大声说话扰乱课堂,我也只是走过去轻声提醒……我对小Z的“偏爱”,估计不止小康,班里其他学生一定也感觉得到。
因为小Z是人们说的“星星的孩子”,从小就被诊断患有自闭症。他几乎不跟别人说话,无法正常听课,午休时会跑到教室外闲逛,趴在桌上睡一个下午,会把黑板擦、杯子、书本从二楼往下扔……
我明白小康的感受,七八岁的孩子没办法理解这些,但开学没几天,学生们已经慢慢觉察出小Z和自己不一样。公平是他们共同的渴望,是他们最看重的集体生活准则。该怎么让他们理解呢?
剧情反转:不公平?
我看着小康,很认真地说:“是的,确实不公平。”
听我这么说,小康更来劲了,估计还有一肚子话想说。
“不过我觉得,是对小Z很不公平。”我说。
小康一下子愣住了,扑闪着大眼睛看着我,满脸疑惑。
我问小康:“你觉得上课唱歌、睡觉对吗?”
“不对。”
“你会这样做吗?”
“当然不会,上课要认真听,这样我们才会越来越聪明。”
我接着说:“是呀,这个道理你知道,班里其他同学也都知道,可是小Z却不知道。我们认为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他却没办法理解。他也想和我们一样,认真听课,认真学习,也想在学校交到很多朋友。但这些事情他都没有办法做到,你看,这是多不公平啊。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批评他了吗?”
小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就像我弟弟那样,因为他还小,很多事情都还不明白,所以做不到,是吗?”
“可以这么说,所以我们要等等他,帮帮他,等他慢慢地懂得这些道理,他也会和我们一样遵守纪律的。”
“嗯,老师,我知道了。”说完,小康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办公室。
反思实践:不公平……
一次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做法,也懂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是看似得到解决,小康走后,“不公平”这个词久久萦绕在我脑海中。
从全纳教育再到近几年提出的融合教育,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交往,开发潜能,享受获得正常教育的权利,为融入社会打好基础。这对特殊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很大益处的,但由此带来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也显而易见。教室里总也安静不下来,教学总是被中断,教师总是被分走大半精力……
当听到小康那句“就像我弟弟那样”,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看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带来的只有坏处吗?
当天下午,趁着小Z和心理辅导站教师一起去做训练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学生一起讨论上午小康的疑问。
没想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全是理解和帮助小Z的话语,没有质疑,也没有抱怨,都很自然地接纳小Z。
从这之后,班里有了帮助小Z的“小值日生”:负责帮他整理书包、打饭,带他去专用教室上课,放学牵着他的手出校门,等等;当听到小Z上课唱歌时,同桌会轻轻在他耳边提醒;为防止小Z上课跑出教室,坐在门边的学生上课前总会把门关紧;吃完中饭,学生们会带着小Z一起坐在走廊上读书……
小康申请做第一个“小值日生”。
同在一个集体中,学生们愿意尽己所能去帮助小Z。这份纯真和善良,大概是这个世界最美的存在。这使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学生们在帮助小Z的过程中,变得有责任有担当。班集体凝聚力日益增强。我在每天收获感动和快乐的同时,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过去我的“偏爱行为”,看似是对小Z的理解和包容,是不是在制造“不公平”呢?
每个学生进入校园,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习规则,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小Z来到学校学习,身为教师,我对他一味地包容和理解,只会让他在现在的状态下停滞不前。那么,他随班就读也就变得没有意义。这才是对他真正的不公平。
意识到这一点,我对小Z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我对他慢慢有了要求。我要求他学会分辨上课铃和下课铃;要求他上课时尽量不随意走动;写字的时候握着他的手,带着他慢慢写;当他出现扔东西等行为时,我一定严厉制止,狠狠批评……
教育小Z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收效胜微。小Z总是似听非听,似懂非懂,大多数时候只是在不断重复我说的话而已。
小Z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同样无比艰辛。有些时候,他看我的眼神都变得怯生生的。
我向心理辅导教师讨教方法,也开始阅读一些和自闭症有关的专业书籍。意识到自己一人的教育力量薄弱,我还邀请家长介入,和家长一起为小Z规划阶段性训练目标,形成家校合力。
慢慢地,小Z有了变化。听到“起立”,他会站起来,排好队,跟着队伍去操场做操;他会自己去书包柜放书包,会排队打饭了……
小Z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我欣喜无比。
随着小Z的进步,“小值日生”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少。
爱是教育的基础,一次对“不公平”的探讨,让班级变成了一个“爱心互助”小组。在关心关爱的过程中,心和心的距离更贴近了。一次对“不公平”的思考,为我指明了教育方向,实现了教学相长。
●点评:
陈佳佳老师的这一德育案例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故事生动精彩,情节引人入胜。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故事恰如西湖边的群山,连绵起伏、峰回路转。好案例,首先是一个好故事,作者运用一波三折、情节反转的讲述技巧,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注意,引发共鸣。
二是思考深入。从引导学生们了解、共情和接纳小Z,营造理解和包容特殊学生的班级氛围,进一步认识到,看似对小Z的理解和包容,实际上却在助长“不公平”,陈佳佳老师通过这一案例,生动、深刻、充分地展示了案例研究对于促进教师反思、提升专业水平的功效。仅靠短时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训,是无法完全缩小专家型教师与新入职教师之间差距的。美国教师教育专家波斯纳曾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优化重组。反思是新教师成长成熟并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座重要桥梁。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经验将不会转化为教育智慧。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