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现场 推动质性评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鲍国潮

理想的教师评价,是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综合运用的结果。所谓质性评价,是运用观察、访谈、收集材料等手段对教师教育教学实施质量进行评价,它在评价之初并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而是在评价过程中随着对教师工作的了解而逐步明晰的。为何要强调质性评价?因为教师工作具有个性极强、边界模糊、显效滞后的特点,比如德育工作,常常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非正式教学场合中以个体互动的方式进行的;比如真正的课堂教学水平,需要对一个较长时限里的课堂教学状态作出整体性评价,仅以一两节公开课的水平来评价教师是不全面的。因此,质性评价需要关注并深入到教育现场,接触到最鲜活、最真实的教育事实,从而评估效度,科学而全面地评价教育工作的特色与成效。

建立评价队伍。在单一的教师评价体系里,是把教师评价作为一个单纯的管理环节来对待的,而基于教育现场的评价,教师评价成为与教育理念、制度设计、课程运行等相并列的专业领域,因此,需要有专兼结合的评价队伍,分层分类对教师工作进行跟踪评估,促进评估走向专门化与专业化。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从自上而下的科层传递,转变为以教师团队为基础提供指导与改进的服务,确保教师质性评价获得扎实的管理基础。

改革评价结构。目前的教师评价结构,基本由学生学业成绩、教学过程管理和岗位管理业绩三个方面构成。这些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指标需突破横向比较的单一维度,增加发展性、纵向比较等多重维度;教学过程管理要突破用论文、竞赛成绩、公开课等量化数据来替代过程性评价,以教育现场观察评估为主,实现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而岗位管理业绩评价,则要严格落实中央“基层减负”要求,严禁非教育教学评价指标进校园、进班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加强制度配套。在人事制度上,推进学校管理扁平化改造,突出评价功能,减少行政管理色彩,使管理层与教师层保持良好的互动;在教学常规上,使评价人员观课、参与班级活动成为常态;在分配制度上,减少对考试数据的过度依赖,建立依据评估报告和量化数据进行分配的制度;在后勤服务上,建立以服务教育为中心的后勤制度,突显教育现场的重要性;在资源上,引入外部力量,使评价更加客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