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农村基层 服务健康中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2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成立 遵义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国在国家教育部门“办实事 见实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何志旭在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10周年工作会议上发言 遵义医科大学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李田书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出诊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

    医学教育一肩担两义,一头担着教育强国,一头担着健康中国。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是遵义医科大学建校76年来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高校,于2010年启动培养计划,精准对接贵州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针对生源招生分数低、专业思想不稳定、家庭普遍困难、民族多元化的特点,历经13年实践,在全国首创了独具特色的“医教、校地、家校”全科医学协同育人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个全部”(全部履约、全部入编、全部落实待遇)。2020年,学校作为四所发言高校之一,在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10周年工作会议上作主旨发言,国家教育部门领导在大会上给予高度肯定。2021年,学校作为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典型高校在国家教育部门“办实事、见实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2023年,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右江民族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以“创建医教、校地、家校全科医学协同育人模式 培养扎根西部医学人才十年实践”为题,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突破,也是贵州省高等教育(本科)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医教协同 

    下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先手棋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 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以系统为基础,以胜任能力为导向, 强调建立医教协同的卫生服务系统。学校从医教协同出发,从目标导向、模式改革、基地支撑、教师培养、资源共享五个方面入手,以“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为能力目标要求,着力打好定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根基。

    一是目标导向。本科阶段培养具备初步临床工作能力的合格医学毕业生,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程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课程教育平台、实践创新教育平台”四大模块化课程平台和全科医学特色课程群,为实现定向全科医生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规培阶段进行规范化培养,着重提升定向全科医学生专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仁心仁术的全科医生和居民健康守门人。

    二是模式改革。本科阶段创建“三养成、三融合、三联动”培养模式,即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养成,理论、实践、人文有机融合,学校、医院、全科基地有效联动。实施过程中,坚持人文引领、课程优化、方法创新、全程实践、全面发展,搭建特色全科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探索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如PBL、CBL、TBL、床旁教学、体验式教学、“互联网+”教学改革等。在规培阶段,强化组织规范、制度规范、基地规范、师资规范、培养规范“五个规范”,完善住培教学体系和质控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开展富有全科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活动。实施贯穿全学程、全体学生参与的亲友健康档案管理,全体学生从入学至毕业,以亲友为对象,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拟定健康计划、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等,对亲友进行连续健康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全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学生与亲友间的感情。推行临床实习互助学习活动,临床实习阶段,成立由导生负责、5—7人为单位的互助学习小组,开展病历书写及批改、病例讨论、临床模拟及读书报告等活动,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比及表彰。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

    三是基地支撑。学校成立全科医学院,组建党政机构、设立全科医学等8个教研室,成立全科医学科和全科医学病房。学校高度重视医学生服务基层医疗能力的培养,本科阶段建立融三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为一体的“三级一中心”联动实习模式(三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培养学生初步临床能力、全科医疗基本技能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规培阶段建立全科住培四体联动模式(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精神病院等)。推行“四统一、五大专项”活动,保障实习教学质量。“四统一”主要包括:基地制度标准、实习内容、实习过程、实习评价统一。“五大专项”主要包括:实施临床教学检查和巡回教学,开展教学基地骨干师资培训,组织临床教学基地每季度开展毕业实习临床综合理论考试,开展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为目的的临床技能竞赛,实施教学基地远程教学活动。 

    四是教师培养。搭建学校组织、附属医院牵头、全科基地和社区基地参与的培养和交流机制。举办教学能力培训班,提高教学基地教师教学水平;召开专题工作会,解决定向全科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督导,指导基地教学查房、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同时强调全科医师和临床教师双重身份认同,出台职称晋升和教学奖惩措施等。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追踪学生发展,指导学生职业成长。

    五是资源共享。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科研教学平台均向所有基地开放。学校和各基地共建共享病例库、考试题库,使用统一的学生实习管理平台系统,共建线上线下一流课程,提升协同育人效果。依托国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省级平台和各类项目为基地培养人才。

    校地协同

    对标社会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点

    一是形成校地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涵盖招生、培养、使用等关口的“学用一体”育人平台,与贵州省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和用人单位等共同遴选及建设全科基地,共同讨论制定培养方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毕业生追踪调研等。

    二是校地联合调研。发挥智库作用,多次承担贵州省组织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的专项调研项目,开展贵州省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与使用调查研究,多次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如《关于实施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定向医学生留得住有发展的建议》《关于协同创新全科医学生使用机制,助力贵州脱贫攻坚的建议》《关于加大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力度,助力贵州乡村振兴的建议》等。在此过程中,学校围绕学生“来自农村、服务家乡”的意愿,提出了“县域招生、属地就业”办法,在贵州省率先实施,保障学生“下得去”。

    三是校地联合制定激励办法。学生住培期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在基层服务期间每人每月享有1500元生活补贴,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等,保障学生“留得住”。

    四是校地联合搭建能力提升平台。实施黔医攀登计划,定向全科医学生可免费在职攻读同等学力研究生,单位提供进修学习机会,保障学生有发展。

    家校协同

    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学校将“感恩国家培育、扎根基层奉献”作为重点,创设“红色育人、情怀培育、家校共育”三位一体的立德铸魂育才工程。一是红色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打造长征精神“十个一工程”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是情怀培育,实施家乡情怀培养计划。系统开展契约精神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优秀毕业生和最美乡村医生报告,开展知识竞赛等,激励学生服务家乡信念。三是家校共育,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将家校协同育人作为学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和慰问,从家长角度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建立辅导员常态化联系家长制度,密切家校联系。同时,建立多元资助体系,解除定向生后顾之忧。通过同心特岗基金、奖助学金、学校全科医学圆梦成才基金等,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学校实施全科医学生培养改革13年来,累计培养2189人,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服务点覆盖了贵州省86%的县区市,为贵州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力贵州2020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有3.7名定向全科医学生,每万人有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为贵州地区脱贫攻坚、建设健康乡村作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乡镇卫生院的中坚力量,基层作用发挥突出,老百姓满意度高。16名学生担任乡镇卫生院正副院长。毕业生李田书到凤冈县琊川镇卫生院的第二年就被提拔为副院长,有力带动了乡镇卫生院发展。乡亲们发现,自从镇上来了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很多过去在乡镇治不了的病都能治,不用“折腾”到县、市医院,省了钱、减了痛、治了病。李田书说,“城里医生多,不缺我一个,乡亲们的健康,需要我守护”。老百姓说,“全科医生好呀,随喊随到啊”。权威媒体曾赞扬学校定向全科医学生“素质过硬下得去、独当一面有干头、心无旁骛留得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