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温暖和担当,不是生来就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沈利克

一个班里,孩子头疼脑热不舒服是常见的事。偶有孩子控制不住,会直接呕吐在教室里。这时候,班里的孩子就瞬间分为两类:一类捂着鼻子赶紧跑开,并且大声喊“好恶心啊”;另一类扶着生病的孩子去洗手间,并帮忙打扫。第二类孩子不多,但班里总会有那么几个。我问过其中一个孩子:“不嫌脏吗?”孩子说:“我也生过病,那时候爸爸妈妈照顾我,我就会觉得没那么难受了。”

原来是爸爸妈妈照顾他的行为感染了他。那么,难道其他孩子就没受过这种待遇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孩子生个病,肯定是全家齐上阵。我再问他:“那你爸爸生病的时候谁照顾?”“我和妈妈。”“那妈妈生病的时候呢?”“我和爸爸。”

这会儿我就明白了。要说这个孩子天生就有一颗温柔的心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任何一个孩子放进这样的家庭里,都会一样体贴。做父母的很有智慧,让孩子体验被照顾的感觉,也让孩子有照顾他人的机会,孩子才会知道“我是家庭里的成员,照顾他人是我该做的”。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认真想一想,这种中心感从来都是做长辈的赋予他们的。就从我们常纠结的孩子做家务这件事说起,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能准确定位孩子在家里的身份,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家务的定义是家庭日常生活事务。那谁做家务呢?理应是家庭成员。那孩子是不是家庭成员呢?当然是啊。

但也一定会有家长质疑:现在的孩子这么忙,哪里有空再做点家务?家长心疼孩子,想让孩子多玩会儿多睡会儿,就什么都自己承包了。其实做家务根本不需要刻意空出多少时间:当父母把菜烧好了,可以让孩子来放碗筷;当父母把衣服收回来时,可以让孩子一起叠衣服;当父母打扫卫生时,可以让孩子套个垃圾袋……这些似乎父母顺手就能做的事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做呢?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有责任感,他才能体会父母的不容易,也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而不是只有作业才跟他有关。

与其费尽心思参加各种活动、上各种课程去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不如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明确什么是责任。别让孩子特殊化,别特别优待孩子,别让孩子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让他们参与日常的事务,孩子才会在日常的点滴中变得有担当、有爱心,长成温暖的模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