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简历造假当多管齐下
□刘效仁
又是一年毕业季,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都精心制作简历。但也有一些人动起了“歪主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常见的个人简历造假情况包括:学历造假、职位头衔造假、薪资造假、离职原因造假、工作时间造假以及工作经历造假等,以至于代写简历形成了产业链。(《法制日报》5月31日)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时下,通过简历来美化一下自己,老实说只要不涉及违法,似可宽宥。可刚拿到教师资格证,尚无工作经历,简历上却赫然写着“已有两年教育经验,辅导学生超过300人”等字样,那就有点离谱了。
尽管个人简历用词可以有一定的弹性,但要恪守道德诚信底线。若夸大其词,或对一些基础性数据造假,乃至伪造文书,就逾越了做人的底线。从法律角度看属欺诈行为,情节严重者甚至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笔者以为,惩治简历造假,首先要强化源头治理,努力实现标本兼治。大学毕业生要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靠的是学识和能力,而非漂亮光鲜的造假简历。简历中称参加了很多项目,技术能力突出,一到面试就容易露出马脚。即便通过了面试,可要在职场上保持优势就会难很多。
其次,用人单位要破除唯名头、唯学历、唯证书是用的选才取向,也不应该提出种种苛刻要求,如要有多年职场经验、参加过项目研究等。对于绝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既不切实际,也不公平。为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甚至弄虚作假。
用人单位当然可以动用力量,对应聘者进行背景调查,帮助识别简历中的破绽。而笔者以为,用人单位与其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放在辨伪上,倒不如“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问出处,只看能力,变唯名是取为唯才是取、唯需是用。唯有用人求真求才,方能形成职场正导向,引导毕业生立德立能,注重知识储备和能力锻炼,而不是平时不努力,“急时假简历”。
当然,对简历造假我们也要持零容忍态度,有必要加大惩罚力度,让失信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而对于那些希望从简历造假中渔利的,更应该依法追究,将其纳入黑名单,以提高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如此,方能让人不敢不能也不想造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