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华平:我的课堂故事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物名片】

龚华平,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担任思政课教学31年,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两次参加省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编写,曾获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 张乐琼

通讯员 刘 杨

天气炎热,电扇嗡嗡作响。这天下午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班本学期的最后一堂思政课,公共课教学楼306教室里座无虚席。

龚华平是学校里的明星思政课教师。有学生说:“不上龚老师的基础课,大一学习不完整。”思政课教了31年,龚华平发现虽然学生在变,但他们喜欢听理论背后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生发理论的特点,却从没改变。因此,他经常会把一些能引发思辨的案例故事引入课堂。

在这堂课上,龚华平抛出了号称世界第一伦理难题的“电车难题”——

一个疯子把5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马上就要碾压到他们。左边的漫画是,你可以从桥上推下一个胖子,挡住前行的电车,这样5个人就能得救,你会选择把胖子推下去吗?右边的漫画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这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你会拉杆吗?

当两幅漫画齐刷刷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选择拉而不选择推,因为将一个与这个事件无关的人推下去,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我的下意识是拉,经过思考又决定不拉,因为我没有权利来决定别人的生死”。还有学生表示,“都是死一救五,选择拉杆或推人,结果是一样的”……

课堂上的争论在继续,而龚华平最后统计得出:班上有13名学生选择拉,50人选择不拉;1人选择推人,60人选择不推。“90%的人选择拉杆,还有90%的人选择不推。”当他把更大样本的调查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底下响起了一片惊叹声。

“为什么大家会做出类似的选择呢?”面对学生们疑惑的神情,他说道:“日常生活中,判断行为是否道德,往往要看动机与效果是否相统一。而在这个两难问题上,前者偏看效果,后者偏看动机。但不管做出哪种选择,事实上都没有简单意义上的对错。”

从“电车难题”切入,龚华平又讲到了中国古代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有西方心理学家勒温的“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等。学生谢池柳感慨地说,原来行动背后的心理冲突和动机斗争如此复杂,“一些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却不会在意的东西,老师从课堂上提出来并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它,让我对人、对道德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要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讲生动,需要做经年的教学积累、知识储备和甄选工作,好在龚华平曾辅修过哲学系法学第二学士学位。因此,经常会有哲学、法律、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悄悄地“融”进他的思政课堂。这些精彩的、极富思辨的案例让课堂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充满了碰撞与争议,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对于美院的学生来说,文化知识恰恰是个薄弱环节。”他直言,树立起积极的理想信念,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对艺术的领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同时还要看到知识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因此,他特别注重从美院学生的特质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调和知识与道德、人品与画品等方面的关系。

“有内涵,又生动,还收获多”,这是师生们对龚华平教学的一致评价。而该校专业基础部综合办副主任童玲君则格外欣赏他注重利用案例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做法。她说:“思政与知识、理论与案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底,这是每位基础课教师值得借鉴的地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