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学习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傅浩东
从智能机器人,到智慧校园,再到智能教学平台,教育已然进入未来时。学习是教育的基石,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学习进行重新解读。
首先,需要重新定义学习内容,明确“学什么”。一方面,智能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智能为追求的智慧机器、智慧系统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未来学习,第一步是学会如何与智能、与机器、与程序打交道。中小学编程教育即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增强其对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智能时代的学习对传统的学习内容提出新要求。近段时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增“数字金融”与“智能财务”两个班级,被视为是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到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这样的探索值得关注。从专业学习,到交叉学习,最终走向融合学习,昭示着未来的人才应该是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多学科、多领域问题的融合学习者。
其次,智能时代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提出新要求,倒逼我们重新认识“怎么学”。一是重新强调对知识获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互联网时代是智能时代的开幕式,为我们带来了知识“远在云上,近在眼前”的红利,也为我们带来了知识“虚假掌握”的巨大陷阱。通过网络,我们与知识触手可及,却不曾发现自己已经常“提笔忘字”,混淆常识性概念,需要通过搜索引擎来确认自己认知的正确性。因此,智能时代的学习更新过程,依然不能丢掉对基础知识有效和持久的掌握。二是要注重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警惕弱理解。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低年段儿童的教学过程中,图像化、视频化、数字化的知识,以极易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表明上降低了知识的获取成本,但是否同样会使得学习者丧失了自主理解的能力?例如同样一个物理公式,以文字形式解释和以视频动画方式解释,自然是后者更加易懂,但学习不能简单地追求懂得知识,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的提升,丧失了理解能力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三,智能时代下终身学习成为主题,期待学习者思考本源问题:为什么学。智能时代,社会更迭的节奏加速,每个人面临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知识带来的竞争收益也水涨船高,学习者要从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更新已有的认知水平以适应时代。
未来理想的学习轨迹或许是这样的:学习者在幼年被激发出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巩固和强化自我的基础知识结构,并在高等教育阶段尝试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学习,之后为了保持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向外界获取新知识,从而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