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补上信息素养这一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儿童节,广大家长都会给家里的孩子送礼物。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最近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张来自留守儿童的心愿卡或许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

爱手机胜于爱书籍和文具,如此直白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也令人担忧。中科院17名院士曾联名呼吁将6月1日儿童节设立为“无网游日”,提议在这天全面屏蔽网络游戏,让儿童重拾现实的快乐;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等部门也在去年共同下发了《关于庆祝201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提出加大对以游戏等为代表的网络精神产品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监管整治力度。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未成年人沉溺于网游、热衷直播当网红、传播网络谣言等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本质上是信息素养的匮乏。

如何尽快帮孩子补上这一课? 信息素养是什么?信息素养到底该如何培育?近日,记者就此走访了相关专家和一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锋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分为信息获取、信息鉴别和信息利用能力等三部分。而把当下“数字原住民”培养为合格的“数字公民”,这一课,学校教育不能缺席。

培育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是当仁不让的主战场。绍兴市越城区培新小学教师王赘认为,应该“技术搭台、思想唱戏”,上信息技术课不是纯粹让学生学技能,而是利用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鉴别和安全意识。例如,在教授“网络学习平台注册使用”这一内容时,王赘的关注重点不止于学生是否注册成功,而是侧重引导学生在注册前正确地看待网络平台、注册后妥善管理个人隐私信息。

“培养学生在海量资讯中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重要一环。”温州市九山学校教师骆晓茹认为,传统教学是将准确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这种课堂,效率虽高,但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依赖性,自主判断、自主行动以及自觉承担责任的动力不足。成年后,在需要独自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免出现迷茫、逃避等心态。

杭州西兴中学教师许晓红深以为然。她会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信息伦理道德的知识,用一些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学生捕获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最终还是基于信息伦理道德观的培养,因此中小学授课时应该把建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作为教学目标。”许晓红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的范畴,许多其他学科及社团活动教师也参与其中,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将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化、校本化。

每周,桐庐县叶浅予中学都有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时事政治演讲”环节,是让学生在5分钟内,讲述并评论一则国内外的热点新闻。从上网寻找一则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着手,搜集多方资料、反复修改讲稿,再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PPT、音频和小视频……准备的过程就是锻炼信息技术技能、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过程。

在温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林虹看来,上一堂STEAM课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以扇子为例,首先利用日常收集的信息,创作一幅扇子书画,是第一次提升;团队协调、二度收集信息,创作一支民族扇子舞,是第二次提升;为让扇子立起来,学生们绞尽脑汁,在“创艺车间”里,一次次绘图、切板、磨边,只为制作合适的基座,则是第三次提升。

桐乡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苏克银则通过布置读后任务,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信息。记者看到,苏克银设计的任务卡非常细致,从语篇意识、信息提取、多元思维、文化比较、阅读体验等5个不同的视角,循循善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读到文章中的不同风景,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