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教材值得我们反思教学方式
□梁 好
快要期末考试了,一位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里的《羿射九日》发问引发网友热议。课文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怎么蹚过大河?小冯的思考引发不少家长和网友的点赞。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在官方微博中针对小冯的提问发文回应称,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载体,教师通过教材教授学生知识,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教材出现错误,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与障碍。前文出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文却出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显然出现了逻辑性错误,经不起推敲。对此,学生提出疑问也在情理当中,属于正确的质疑,值得充分肯定与褒奖。
虽然说教材的编写集中了全国各地著名的教育专家,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专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教材也有可能出错。问题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教材,以什么样的视角使用教材。
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质疑,有个问题值得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师没有发现这处错误?为何面对错误,有些教师却极力释疑,有人认为这是神话故事,作者写作主要是借助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后羿的神力。有人认为水干了,可能会长草,“蹚”的可能是草。试问,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就可以不顾及行文的前后逻辑?水都干了,禾苗都焦枯了,河床里还会长草吗?还能叫作“蹚”吗?
这样的逻辑还是基于“教材至上”的思维定式。在一些教师眼里,教材是不会出错的,面对学生的质疑,他们总会想方设法找出相应的理由来回应,以维护教材的权威。事实上,这样的观点较之于教材的错误更值得反思,更需要质疑。
教师应该用教材去教,而非抱着教材如同圣旨,去原封不动地“教教材”。面对教材,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而非教材知识的搬运工;对于教材,教师首先应有质疑的精神、反思的意识,只有去除教材崇拜,才能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品质,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8岁学生提出教材中有错误,是对教材编写者提出的质疑,也给教师上了重要的一课。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教材,如何合理使用教材。而对于教材,教师更应当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提前备好课,提出自己的观点,切莫为教材所困,更不能局限于手头教参所框定的圈子。
教材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更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出错是极其不严谨的表现,需要及时更正,人教社的积极回应,体现了编辑者的包容与严谨。当然,也需要教材编辑者认真审查,不出错,或少出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