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麦田,给学生诗和远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倪华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教学,也不只有固定的教室和课本,还有充满好奇心的探究、实践、发现、感知……

微风带来麦穗成熟的味道,阳光下的麦子,饱蘸着梵高式的金黄。

绍兴市上虞华维文澜小学的学生来到一片麦田里收割大麦,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并发挥想象力以麦秆作工具进行各种STEAM项目体验活动。

有意思的是这片麦田不在农村,不在郊外,而是在市中心,就在华维小学的校园里。

从2017年秋起,学校为了实施“节气如歌”课程,通过让学生感受季节的变化规律来开展劳动教育,将西侧1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开辟出来作为劳动基地。

种什么好呢?都说现在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我们想,要种就种主粮。江南多种水稻,但这片是旱地,经过商议,决定选择大麦。

从麦子种下之日起,每一个节气,都会有教师带领学生来田间,对麦苗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们对于节气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他们知道“种麦不过霜降关”讲的是在霜降之前要播种好麦子;“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讲的是麦子作为一种过冬作物,到春分开始加速生长;“稻怕寒露一夜霜,麦怕清明连放雨”讲的是清明时节,如果雨水多,麦苗容易烂根,所以要做好春季清沟;“大麦不过芒种,小麦不过夏至”则是告诉我们麦子的收割时间……

从播种到出土,从抽穗到麦黄;从麦苗青青,到风吹麦浪,再到麦花如雪……在亲历麦子生长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节气的认识变得深刻,感受到先人的智慧。

终于迎来了收割的那一天。左手拢住麦秆,右手握紧镰刀,刀口往麦子根部一沉,只听“嚓”的一声,一拢麦子齐根割下……正午的麦田里,六年级学生和部分家长拿着镰刀“一”字排开,嚓、嚓、嚓……不一会儿,大家早已满脸汗水。

尖利的麦芒刺着汗湿臂膊,痒疼钻心。

一位80后家长说:“别说孩子了,连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割麦子,虽然只割了一会儿,还真是累人啊。”

六(4)班学生杨瑞熙揉着酸痛的手感慨:“每割下一茬麦子,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农民的不易,我也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

“每根麦秆都擎起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这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八册中课文《麦哨》的片段。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篇课文,我们才会对麦子情有独钟吧。

学生们对麦哨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描述上。那么,让我们也来做一只麦哨吧。教师示范:截取一根麦秆,一端带节,一端去节,用小刀在无节那端划出一道口子,麦哨就做成了。一吹,便神奇地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这一下子引燃了学生们的热情,纷纷做起了麦哨,比比谁吹出的声音更响亮。

中段学生以麦秆为主材料,结合框架结构知识,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梦想无极限”搭麦秆高塔活动;高段学生将麦秆接成长管,克服拼接、密封、弯头制作等一系列难题,利用虹吸原理,组队完成“高山流水”麦管引流项目。

大麦秆还是手工艺品的制作原料,家长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选材、编织、叠缝、成型,感受手工艺者的匠心和静心,深切体会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最后,展示台上出现了各种麦秆扇、麦秆帽、麦秆花瓶,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物造型,凝聚着智慧和审美,传承着文化和技艺。

对于学校举办的这次首届“麦浪节”,校长陈伟炯觉得,这是在城市化巨变中,学生对土地的一次回归,对劳动情感的一次丰富,和对大自然探索兴趣的一次激发。

幸亏有了这片麦田,学生们有机会握起锄头、铁铲、镰刀,亲历一粒麦子的“前世今生”。

他们定期跟随辅导教师去麦田劳动、观察、记录,写成一本本《麦田故事》。

在实践中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区别。比如同样是清沟,冬天清沟是为了加厚麦苗根部的土壤,起防冻保暖的作用,而春天多雨,清沟则是为了排水,防止麦苗烂根。再比如割麦的方式,不同的站姿有很大区别,这些只有亲身接触才能领会。

对于笔者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在干农活的成年人,在这一次活动中,也能学到很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

我们的麦田课程故事,以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劳动精神滋养人生,为他们播下一颗敢想敢做,勇于探索,乐于创造的种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