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 汪 恒
“是继续创业,还是去读研?”这是省内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陈前段时间最困惑的问题。小陈在校期间,和团队一起创办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业务逐渐有了起色。大四上学期,他又获得了保研资格,有机会去国内著名高校读研。徘徊了一番,小陈最终选择了读研,并在毕业季里中止了自己的创业。
对于很多像小陈这样的创业学生来说,毕业季的到来就像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得不做出选择:走出校园后,是继续创业,还是找工作或深造?“创业合伙人”各有打算,项目还要坚持吗?创业有亏损的风险,现在的自己做好准备了吗?……随着一届届学生毕业,高校创业教育也迎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帮助年轻的创业者顺利完成身份角色的过渡,更好地适应新的创业战场。
高校学生创业的“断乳期”之痛
“毕业季确实是创业大学生面前的一道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王大将表示。他解释,企业发展成熟通常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尤其是第三年到第五年。而大学生创业的高峰又是在大二和大三。毕业之时,正是创业公司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学生也要离开校园的创业环境,进入‘断乳期’。”王大将说。“学生之所以会对继续创业有迟疑,关键在于成本的增加。经济成本更高,各种压力接踵而来,身边也会有更多怀疑的声音出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教研部主任吴芳珍告诉记者。
一些大学生创业项目本身的软肋,让这道坎显得更难以逾越。“不少大学生创业项目是面向大学生群体或是以所在大学城为市场,商业模式多有限制。一旦脱离了校园环境就难以维系。”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说。在宁波大学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钱方兵看来,大学生选择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创业,其实是成功率更高的一种选择,可以作为检验创业能力的试金石。然而关键在于,学生不能止步于此,而要逐步转型。钱方兵就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创业学生,最初是在校内销售化妆品,同时积累粉丝量。毕业后转换思路,利用原有的粉丝基础,针对职场新人开展化妆品营销。
在校生创业和全职创业,也是差异很大的两件事。“全职创业,能否获取家庭的支持很重要。学生首先要和家里人沟通好。”吴芳珍表示。浙江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办公室主任陈乃启介绍,实际上创业者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偏爱冒险,富有创新精神,是“天生的创业家”;另一些人则相对谨慎,要到条件都成熟时才会去创业。因此,个人有不同的选择是正常的。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校期间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创业团队的“分道扬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处处长何淑贞指出,学生要提前把自己放到社会人的角度上,坦然看待创业中的变故。
“有时候看起来,创业团队因为毕业等原因而解散。创业似乎是以失败告终,但创业的种子也在他们心底种下了。”陈乃启说。在很多高校的毕业跟踪调查中,学生毕业三五年后创业的比例相较毕业之初,都有显著提高。钱方兵介绍,在宁大的毕业生中,连续创业的案例近年来多了起来。“学生在一个项目失利之后,马上着手进行下一次创业,在失败中摸爬滚打。随着经验的丰富,通常三五年后,所办企业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钱方兵告诉记者。“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即使一时创业失败,只要创业热情不灭,未来依然可以重整旗鼓。”浙江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陆秋萍说。
创业项目只能“扶一程”
“离开校园后,那些创业学生还顺利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何淑贞和同事们定期走访毕业学生的创业项目。去年的走访中,她发现2017届创业班的学生里有两到三成的创业项目在毕业第一年里遇到了挫折。资金短缺、资源不足、缺乏专业交流,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倒初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风险和不确定性本来就是创业中的一部分。一些弯路难以避免。”何淑贞说。
“大学生创业终归是要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这种学习创业的方式,就像在大海里学游泳和在泳池里学游泳的差别。”施永川说。他认为,高校不能过于“保护”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少采访对象表示,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高校应该做到“扶一程”,学会适时“放手”。比如在金华职技院,学校会给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加速器上的支持,但会逐年增加场地租金的比例,以提醒学生强化成本意识。宁大则仅在毕业一年内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到期后不再享有优惠。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忠告诉记者,校方会根据创业项目的成熟度,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园,去社会上的众创空间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在离开校园后,有更强的生命力,提高创业质量是必然的选择。“在大一阶段就要给学生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接下来他们就会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有所留意,更容易捕捉到好的创业机会。”在钱方兵看来,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创业之路才会更深入。“创业的失败案例,其实也应该纳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里,让他们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何淑贞说。吴芳珍则表示:“创新思维的练习很重要。我们会告诉学生不要一上来就急于定下创业的方向,要先把思路打开。”
虽然已经毕业,但创业学生和母校之间仍有一条无形的纽带。记者了解到,“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也将毕业五年内校友的创业项目纳入其中。陆秋萍介绍,该校一家由服装学院2017届学生创办的企业在学生毕业后,仍得到了母校师生的支持,今年还准备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这样的竞赛,学校能帮学生牵线搭桥,既梳理了创业思路,也为项目发展获取了更多机会。”
新闻 观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