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来自星星的孩子”以特别的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尽管已临近毕业,杭州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张珍珍仍然把大块的时间拿出来分发调查问卷,进行一项关于自闭症的调查。四年的本科学习结束,她不仅通过了保研,将继续攻读特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有了长期研究自闭症等领域的打算。

2012年,杭师大成为全省首批招收特教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在此之前,特教专业只开设在高职院校。“特教领域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特色。”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特教专业负责人马伟娜说。

大家把目光放到了专业内的热点和难点——自闭症的研究上。在特教领域,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个让教师和研究者感到棘手的话题。一方面,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又是最多的,反映在社会交往、基本感知等方方面面,以至于自闭症儿童在业内被叫作“特殊儿童之王”。

马伟娜和她的同事们开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关于自闭症的课题研究。张珍珍就是在大二上学期听到学长的宣讲后,对研究自闭症有了兴趣。“大一我们学的主要是普通教育这一方面的知识。仅有的对自闭症的了解还是通过媒体获取的,以为自闭症儿童就是那些不愿意交流的孩子。”张珍珍回忆。她跟在学长后面,进行关于家庭教育如何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干预的课题。“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很普遍,但国内还比较少见。我们通过在特教学校开展一些个案研究,给国内提供一些干预方面的新思路。”2017年,由张珍珍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课题《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训练的RDI课程设计及实证干预》还获得了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这给了她很大的信心。

在杭师大特教专业,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院级及以上相关科研项目的经历。学院也给学生们配备了科研导师,尽可能地给予支持。“特教本身专业性比较强,更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不是说打算做一线教师就不用了解科研。”张珍珍认为。特教系副主任连福鑫介绍,实际上,学生们的研究也给自闭症儿童带去了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有的是做促进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合作游戏项目。通过学生们设计的活动,一些孩子能主动表达想要交流的意愿;又如,一些自闭症儿童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可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些科研项目给了学生更多对于专业的理性认知。2016年毕业的首届毕业生苏朦朦说,原先自己对自闭症的了解是偏向书面化的,大二做特教志愿者期间,看到了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觉得无从下手。大三开始接触科研后,发现种种问题其实都有解决或改善的途径。除了科研项目,特教专业还给学生提供了贯穿四年,共计五个月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加深对教育对象的认知。

几年下来,特教专业每年都有学生在“挑战杯”等学术竞赛中获奖。一大批毕业生在特教领域坚守着。苏朦朦已经读完研,在一线特教岗位上工作了近一年。“我现在碰到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去寻找策略。因为相关经历告诉我,这些孩子是可以被教育和改变的。”她说。

“特教事业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认同和理解。我们希望通过科研项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带来更多改变。”马伟娜表示。接下来,特教专业还打算通过引入海外“讲习教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科研项目的指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