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支教思政课为何触动心灵
□ 叶青云
最近,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208班的一堂思政课成了“网红”,据说在那堂课上,无论是听课的学生还是被邀请来参与的家长,眼睛里都闪起了泪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堂课的执教者——杭州支教教师袁惠芬,听她来讲一讲这堂触动人心的思政课背后的故事。
袁惠芬来自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2018年6月到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支教,担任208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这堂思政课是她带着全班学生在该校录播教室展示的队课——“美丽恩施我的家”,当地何功伟小学、芬水小学的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同步参与了队课,袁惠芬还邀请了30多位学生家长来现场观摩。
“我们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吗?杭州教师为什么要来扶贫呢?”袁惠芬告诉记者,正是班里一名学生的提问,让她确立了这次队课的主题。前段时间,她和杭州的同事一起组织杭州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两地学生互相通信,一名恩施学生收到充满关切和慰问语气的来信之后,非常纠结,这促使她想找个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其实大多数恩施学生都有这样的疑惑,怎么解开孩子的心结呢?不如就利用这节少先队队课,引导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学习、自己感受,这样应该能更恰当地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的时候,袁惠芬和学生们共同确定了6个主题:概况、景色、方言、民族特色、美食、目前的困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分组行动,花了两周时间准备自己的节目。队课当天,主持、讲解、表演、歌唱……学生们用“十八般武艺”自豪地介绍家乡恩施的特色,比如用方言小品演绎“布孩”和“布鞋”的趣事,给现场来宾出“客西本儿”“么子”“直麻壳儿”的方言考题,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跳摆手舞、唱《龙船调》,还把清香扑鼻的苞谷粑粑、油茶汤分享给在座者,等等。
随着一个个小队的展示,学生们加深了对家乡恩施的了解和热爱。最后一个小队的展示,让现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闪烁起了泪花:班里有两名学生的妈妈是志愿者,她们平时常去帮助山区的留守儿童,她们讲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艰辛、展现了其小小年纪有志气能吃苦的精神。学生心底的谜团解开了:虽然自己不贫困,但是家乡的确有贫困问题尚未解决;自己的父母陪在身边呵护备至,但是还有同龄人承受着孤单困苦。
课后,许多学生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请志愿者“妈妈”转交给农村的小伙伴,家长们也直言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少先队的主题队课和平时的课堂是不一样的,它是学生的阵地,通过活动来落实德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爱国先爱家,通过这堂思政课,相信这颗大爱的种子已经埋在了学生心间。”袁惠芬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