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70年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从曲折中超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回顾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对进一步健全高校辅导员制度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0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军政干部院校实行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性转变,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日益受到重视。1953年清华大学创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正式拉开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序幕。70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经历了以下四个历史阶段。
1953—1977年,高校辅导员制度初步建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53年3月,蒋南翔在向清华大学全体教师党、团员的讲话中指出,可在学生中抽调辅导员,辅导员不脱产,坚持政治工作与业务相结合。1953年4月,清华大学在向中央高等教育部、中央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报告中提出,拟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1965年教育部制定《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基本成形。历经20余年的探索,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1978—2003年,高校辅导员制度恢复建设与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各高校要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8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对政治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等作了进一步规定。2000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教育工作部门、高校从制度上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务和待遇问题。这一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切实推动了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丰富和完善。
2004—2011年,高校辅导员制度逐步成熟与系统发展阶段。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从规划发展、评优奖励、考核管理等方面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2006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强调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制度。随着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保障力度持续增强、管理举措更加精细,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呈现出“稳”与“进”平衡联动、“条”与“块”协同发力、“实”与“效”相互促进的鲜明特点。
2012年至今,高校辅导员制度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3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指出要完善培训证书制度、形成培训质量评估机制。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评价体系。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设计整体制度。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建立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兼职辅导员和校外辅导员培训、管理、考核制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破除了旧的制度藩篱,建立了新的更加严密的制度体系。
70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经验
70年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构建起了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了工作领导体制,深化了管理体制改革,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领导。成功推进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基本要求。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在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为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掌舵引航、指引方向。
二是始终坚持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相统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建立源于社会性需求和政治性要求,即外力推动。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初期,制度建设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如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下发的文件。随着工作推进,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在考虑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制度建设更加注重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内在需要成为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之一,外力推动与内力激发相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三是始终坚持系统谋划与分类施策相融合。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推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地、联系地、整体地推进制度建设与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同时,围绕高校辅导员各类培训、基层实践锻炼、职业能力提升、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相配套的制度,促使各方面制度有效衔接、高效运转。通过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驱动、有序推动,充分优化制度系统,形成制度合力。
四是始终坚持传承经验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注重根本原则、根本方向、根本要求、主要内容、基本方式等方面经验的传承,确保高校辅导员制度更有活力、更加成熟定型。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通过制度层面的创新、制度环境的供给,不断用新方法、新举措解决困难与挑战,在创新中激发高校辅导员制度释放更大效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新征程展望
70年前,清华大学创立“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拉开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序幕。新时代,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开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走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抓手,紧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总目标,从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走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新征程,要夯实学理之基。从学理层面把握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支撑力,而且要进一步探索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规律,同时拓宽学术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只有学理支撑厚实,高校辅导员制度才能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制度建设才能顺畅高效,制度执行才会卓有成效。
走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新征程,要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出发。完善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健全高校辅导员准入退出制度,促进高校辅导员精细化管理,确保高校辅导员科学化考评,拓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推动高校辅导员专家化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动能。
(作者单位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思政课研究专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机制创新研究”[21JDSZK029]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