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7-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自2010年起,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寻求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新阶段。目前,如何在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的同时提升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课题。近日,在杭州市举行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评价国际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聚焦“幼儿园教育质量”,分享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提升质量已成为时代挑战

“近年来,教育质量逐步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焦点话语,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关注教育成效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质量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Wolfgang Tietze坦言,德国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幼儿园数量扩展以及质量提升的双重挑战。为全面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他和团队研发出了涵盖幼儿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室内与户外空间、一日生活常规、与家长合作等20个领域内容的评估工具——《德国0~6岁幼儿日托机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手册》。

同样的,新加坡于2003年推出了第一个官方文件《培育幼儿:新加坡学前课程框架》,并于2012年进行修订。“这一课程框架为学前教育领域建立了一个共同的话语体系,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展有关课程和教学的交流,也增进了教师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学习目标的理解,引导他们为儿童设定合理现实的学业期望。”新加坡教育部学校司学前教育处专家陈静婷介绍,该国的学前课程框架以“儿童是具有好奇心的、积极而有能力的学习者”为核心理念,以“儿童的学习是通过综合性的经验、有目的的游戏以及与教师高质量的互动完成的”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六大领域及相应的学习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借鉴国外质量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站在文化脉络中去理解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虞永平指出,在追求质量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文化适宜性。“也就是说,我们应关注特定文化中的儿童,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把握儿童发展的文化生态,关注对儿童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因素。”

过去10年,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克建带领团队成员对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学与互动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幼儿园的教学与互动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城乡差距显著。他建议,我国应加快研究全国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基本质量标准;同时,应优先确保农村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儿童的发展差距。

课程评价应坚持儿童立场

“质量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进行价值判断。显然,儿童不可能完全成为真正的价值判断主体。因此,评价者必须坚守儿童立场。”虞永平强调,把儿童需要、儿童利益和儿童权利放在首位,是衡量学前教育观念和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尺。

事实上,评价是当前每所幼儿园都在做、都想做的一件事,但往往也是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感叹“做不好”的事。那么,究竟幼儿园为什么要做评价?正如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所言,评价是为了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育对象,让教师和儿童的互动更有意义,让教师能从评价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让教师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合理的期望。

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指出,部分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常常会走进“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误区。怎样避免课程评价偏离儿童立场?论坛活动期间,与会者分别走入10所幼儿园现场观摩,从不同领域探讨以评价促进课程质量的有益经验。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的“五维式”课程评价渗透于主题活动、生活游戏、环境创设等方方面面,具有独立性、延展性、适宜性、双指引性、交互性等五大特点;杭州市文苑学前教育集团以学习故事评价为抓手,帮助教师看见并理解儿童的需求,借助观察与记录去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杭州市蓓蕾幼儿教育集团的教师们通过研究和运用CLASS系统量表来开展科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评估,从而提升师幼互动质量……面对无处不在的课程评价,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原晋霞指出,“基于证据”是课程评价的基本态度。她认为,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调整和完善课程提供事实依据,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在李克建看来,幼儿园课程评价必须实现三个“支撑”,一是幼儿园课程目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支撑,二是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内部的有力支撑,三是活动内容、过程与评价对活动目标的有效支撑。“如此一来,才能对每一个儿童、每一个课程目标及活动目标进行精准评价,以评价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支持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进而推动课程质量的可持续提升。”他补充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