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教育科研归于本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建人

笔者从事过20余年的教育科研工作,然而,近来在网上读到几份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看了几篇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名单中那些课题名称之“潮”、研究内容之繁复,让我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课题名称十有八九以“某某式研究”或“基于某某新样态(新范式)研究”之类为格式,其中还夹杂着“x维y环”之类的数量表示;课题文本则多少要呈现几张错综复杂的内容结构框架图,以显示其研究体系的博大、清晰和精妙,其实读来让人一头雾水。如此玩空洞概念、玩文字游戏的研究大有方兴未艾之趋势,让人心生疑虑。

细究起来,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研究脱离实际需要,成为为研究而研究的形式主义;二是研究者出于各类晋升需要而迎合流行时尚的功利主义。

与专门教育理论工作者更擅长于教育理论的思辨和概念的演绎不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更看重其研究是否出自改善改进实际教育的需要,这应该是其从事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角色而言,那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亟待弄清楚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成了教师最感兴趣、最有研究内驱力的选题。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那些来自教师自己“行动”所生的“困难”,再由“困难”所激发起来的“试验”动机和“试验”行为都是直接作用于实践本身的,它所产生的研究逻辑应该是清晰而明了的,它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创新实践来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疑难,而非捣鼓出几个读起来别别扭扭,实则一无用处的新名词、新概念。诚如是,广大中小学校的课堂就可能成为教师探究教育新理,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的“实验室”。教师对教育创新的期盼感会强烈许多,其自身的职业获得感也自然会增添许多——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让教师走上职业“幸福之路”的真谛所在。

曾经看到嘉兴市南湖区编的《根植教育实践的多样化研究》一书中非“立项”的教师自主研究优秀课题成果,其研究方式包含了调查、个案、叙事、课例、实验等,其内容大多是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的。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众多参与其中的教师厘清了教育教学中“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许多问题。应该承认,这种教师自主自发的研究,恰恰是最去功利的,他们无需为是否能“立项”而纠结,也无需为是否能够获奖而去刻意“包装”。这样的研究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不唯书、不唯上,随时随地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这才是教师贴近自己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而去从事自己最愿意做的研究,这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让教育科研归于本源、归于本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