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心情式育儿”需要爱的规则
□付 彪
暑假里,家长跟孩子如何和谐相处的难题又季节性“复发”。相处时间变长,产生摩擦的机会增多,吃喝拉撒睡任意一点都能成为爆发“家庭大战”的导火索。近日,《文汇报》发文称一位妈妈早上七点叫孩子起床,因孩子没反应而边吼边动手扯毛巾毯、强拉孩子起床洗漱……前一秒温柔呼唤、后一秒粗暴吼叫的“心情式育儿”在这个假期不断上演。
所谓“心情式育儿”,顾名思义,如何教育孩子全看心情,其典型的特点就是“高兴了怎么都行,月亮也能摘下来给你;不高兴了,一言不合就又打又骂。”在这类父母心里,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认识”:自己的孩子怎么管都可以,怎么管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首先要听话才是好孩子。
都说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但在怎么爱这个问题上,不少父母的确有点“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殊不知,“心情式育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
从情绪和心理角度看,“心情式育儿”容易给孩子造成焦虑情绪,他们会更加注意察言观色,投父母之所好,甚至自己也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当父母用情绪化的方式教育孩子时,其实也在徒增孩子的消极情绪。情绪管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了解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从行为和素养角度看,“心情式育儿”容易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宣泄情绪而不是寻找解决办法。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父母带着负面情绪与孩子相处,孩子非但不能明白道理,也许还接受了“以暴制暴”的形式。有专家指出,许多孩子长大后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其实源于儿时与父母关系的疏离,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爱。
我们当然相信每位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但真正的爱应该是持久而稳定的,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没有错,但绝不是父母的私有物,他们是有独立思维和意志的个体。换言之,父母虽然具有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但决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和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知道,情绪化的表达和言语上的说教往往是最无用的教育方法。既然非心所愿,那就改变自己,管理好情绪。
远离“心情式育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关键要从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给爱设立一个明确的规则。这个爱的规则,应该兼顾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认可并能够遵守的规则,而不是根据父母个人的判断和喜好。比如,父母发现孩子有睡懒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可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给孩子做出正确的榜样,从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控制不住情绪时,父母也要向孩子道歉……
通过这样的“互动”,构建起平等、温和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对孩子来说,也更能理解父母的教育,体会父母的关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