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初中学校“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 黄明敏
“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是指从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三个“关系”维度出发,以生活为载体,以“爱与责任”为德育目标,通过实景体验和虚拟体验途径,提升根植于初中生内心的“道德认知”,养成品德习惯,从而建构起的一套系统活动体系。
在这一活动体系建构研究过程中,钟公庙中学开展了调研、反思、学习、探究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举措
1.基于“三关系”,梳理活动模块内容。“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以“关系”为核心,分为“内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类关系(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物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类。
“内关系”体验德育活动,分为“我与物质生命”和“我与精神生命”两块。详细言之,“我与物质生命”的德育内涵有生存、性别、性格、情绪、信念、青春等;“我与精神生命”的德育内涵包括尊重、独立、快乐、理想等。
“类关系”体验德育活动,分为“我与他人”和“我与社会”两块。“我与他人”的德育内涵有合作、信任、沟通、平等、宽容、感恩、竞争等;“我与社会”的德育内涵包括规范、奉献、民主、法律、国家等。
“物关系”体验德育活动,分为“我与生态自然”和“我与人化自然”两块。“我与生态自然”的德育内涵有平等、环保、欣赏等;“我与人化自然”的德育内涵包括创新、质疑、思辨、传承等。
2.立足情感体验,探寻活动途径方法。开展德育活动,要以学生切身情感体验为立足点,才能达到切实有效的德育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突破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学校主要通过实景体验和虚拟体验两种途径来开展德育活动。其一,实景体验方式。通过在实景中指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等课程实施以达到“内关系”体验;通过在校园、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扮演,环境文化熏陶,志愿者活动等以达到“类关系”体验;通过在农场、生态园、植物园等自然环境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活动以达到“物关系”体验。其二,虚拟体验方式。通过在校内或班内模拟自我生存状态下的生命体验、身体体验、情感体验活动,实现“内关系”体验;通过在校内或班内的探究活动、游戏活动、创作活动体验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类关系”体验;通过打造学校、班级的生态环境,改变摆放结构,以及尖端科技在生活中的使用等,实现“物关系”体验。
3.围绕德育思路,呈现活动体系结构。在理清德育活动思路(即途径方法)的基础上,还需将途径方法转化为具体形式,如“内关系”,即通过在实景中指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等,将之落实在控制欲望活动、成功体验活动、戏剧表演活动、户外生存活动等具体活动形式中。通过将所有德育活动的途径方法都转化为具体活动形式,呈现出“三关系”德育活动体系的整体结构。其一,实景体验活动,“内关系”活动有仪式活动、成功体验活动、戏剧表演活动、户外生存活动等;“类关系”活动有家庭角色扮演活动、志愿者活动、行走天下活动等;“物关系”活动有春游活动、环保活动、探秘大学实验室等。其二,虚拟体验活动,“内关系”活动有模拟盲人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等;“类关系”活动有素质专题活动、典礼活动等;“物关系”活动有观影活动、制作物件活动等。
4.依据德育目标,实施活动组织方案。在“三关系”德育活动体系结构的指导下,学校组织部分德育导师商定了每次德育活动的“爱与责任”品德提升目标,如“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就是人与自我的成长体验。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九年级全体学生、家长、教师,要共走亭溪岭古道,攀登周边海拔最高的山峰。攀登过程中,师生、亲子间互相扶持;登顶后,每个班级共同喊出自己的口号。而学校一直致力开发与实施的“以爱育爱”离校课程群,由“梦想课程”“情感课程”“仪式课程”等组成,以主题化、系列化的30个项目活动,让每一位离校的学生不再经历离别的遗憾和伤感,而是经历一个积极的、美丽的、面向未来的心理历程,在体验与实践中奏响一曲青春成长之歌。
二、工作成效
1.建构了“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经过努力,从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出发,对学校的多年德育活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体提升,成功建构了指向学生“爱与责任”品德培养的“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体系,为以后德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
2.形成了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学校德育特色。钟公庙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鄞州区“文明校园”的典型代表,其中德育活动是学校重要的办学成果。
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爱与责任”品德。“三关系”体验式德育活动,围绕“爱与责任”的品德习惯主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改善和提升与自我、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促进精神品质的逐步“成长”。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亲情感强烈,对德育活动的认可度很高。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学校读书之后,变得更加开朗,变得更加懂事,变得更加勤奋努力。通过样本比较及个案研究,也反映出德育活动成效显著。
4.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导师评价机制。由于德育模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德育导师评价方式的改变。本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而现在更多的是看每位德育导师是否能做好学生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学校分整体实施情况、活动中学生组织情况、规划与实施方案完成情况、学生评教情况四个方面评价德育导师,让德育导师既是德育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德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能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与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理解学生、体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品德成长做好指导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