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播洒爱与希望 ——记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王世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李 平

8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西藏》栏目报道了第八批杭州援藏小组援助的学校——那曲色尼区达前乡小学的办学情况,他看着电视里那熟悉的场景,当初的一幕幕不由浮上心头。

他是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王世美,从2016年援藏至今,担任那曲市色尼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忆起漫漫援藏路,个中艰辛历历在目,让王世美欣慰的是,在过去的3年里,原本城乡差距巨大、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的色尼区评上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农牧区的学生终于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王世美的努力与付出赢得了尊重,他先后获得“那曲市优秀教育援藏干部”“那曲市第八批优秀援藏干部”“浙江省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好干部”等称号,还荣立三等功一次。

翻山越岭跑遍12个乡镇

在西藏,有一个说法:远在阿里,险在昌都,苦在那曲。那曲地处西藏东北部,平均海拔4527米,缺氧低压、环境艰苦,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2016年7月,王世美瞒着年已八旬的双亲,从杭州前往那曲。调研是做好工作的开始,从进藏的那天起,下乡调研就成了他工作的常态。

那曲地广人稀,色尼区最远的学校距离驻地有170多公里,不通公路,学生也大多来自周边牧区。“到了那曲,才知道什么叫‘翻山越岭’。”王世美感慨。因为都是土路,每次下乡,坐上一整天的车是家常便饭。

“改变当地面貌,根本要靠教育。”抱着这样的信念,王世美克服重重困难,一个乡镇接一个乡镇地深入调研了色尼区的教育情况,对当时12个乡镇的15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的情况了如指掌,很快梳理出了工作重点。

“王老师刚到西藏那会儿,天天氧气瓶不离身。”杭州市夏衍中学教师潘宁宁说,他一个月就瘦了6公斤,头痛、恶心、掉头发……高原反应的症状轮了个遍。他说,作为援藏干部,再艰苦的环境也要坚持。

“3年前,我们进藏时没有人身体不好,但现在,没有人身体是好的。”王世美坦言,援藏3年,要忍受在生命禁区生存的艰苦、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辛苦、长期作别亲人的孤苦及高原疾病缠身的痛苦。而只要想到色尼区教育发展取得了成就,所有的苦又都是值得的。

“十个一”的构想成为现实

色尼全区仅有1所初中,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要到更远的外地求学。2017年,我省投入8000万元,为当地建了杭嘉中学,这是浙江最大的单体援藏项目。看着学校从无到有,王世美发自内心地感到振奋。学校建成之后,他又缠着杭州援藏工作组争取资金,计划外募集了300余万元,为杭嘉中学配置各种教学设备。

杭嘉中学正式启用后,身为“名誉校长”的王世美又精心选聘、培训教师,指导学校办学,力争将其办成那曲全市高品质的示范初中。仅一年过去,该校教学成绩就已初见成效,平均分和优秀率均超过当地同类学校。

油恰、劳麦、尼玛、香茂乡是色尼最为偏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那曲水源不多,饮用水更缺。一直以来,当地学生喝的不是浑浊的雨水就是融化的雪水,或到距学校四五公里外人畜共用的小溪取水。王世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积极落实杭州援藏工作组关于改善师生饮水条件的要求,计划外筹措资金150余万元挖深井。

如今,那里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都有了一口来之不易的“思源井”。这几口井深140多米,水井上方全都加盖了64平方米的保暖房,为的是确保水井不被冻住和随时供水,并加装了大功率柴油机和大容量储水箱。有了这些深井,4000多名师生及附近村民的饮用水问题总算有了着落。

3年前,杭州援藏工作组根据当地发展需求确定了“十个一”教育援藏工程,即让每一所学校党支部都成为立德树人的战斗堡垒,让每一所学校都逐步推行统编教材,让每一所乡镇学校都得到供暖,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得到资助,让每一所学校都有图书室等。而这也是王世美援藏3年来始终不渝的目标。眼下,这些构想全都成为现实。

大力培训师资促教育发展

对口援助让那曲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但那里的多数教师依然在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教学,教师讲的多,与学生互动少。更让人诧异的是,整个色尼区700多位教师,每年到区外培训的不足80人次,区内培训也不多。

从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王世美先后在泰顺和杭州担任过多年的校长职务。他深深知道,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针对色尼区的状况,王世美提出了“培训师资促发展”的教育援藏思路,并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江干区与色尼区签订了教育对口支援协议。

2016年年底,色尼区首批30名校(园)长来到杭州,接受量身定制的培训。与此同时,他还萌发了邀请浙江省名优教师到那曲送教的念头。打了无数的电话,利用假期登门拜访,诉说色尼教育现状和当地教师期盼……经过多方努力,2017年5月,色尼区迎来了第一批来自浙江的支教教师。这次支教,来自浙江与色尼区的教师还进行了同课异构。

“这是通往学生心灵的课堂”“用心的课堂”“师生共同构建的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浙江教师的课给当地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让学校领导彻底打消了顾虑,真正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在那之后,一轮又一轮的“走出去”和“请进来”,让色尼区的教师开了眼界,改进了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期色尼区校级干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杭嘉中学副校长扎西罗布动情地说:“这些各具特色的讲座,让我们感悟到杭州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管理体制,这对那曲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王世美还积极争取内地教育机构的资助,以及江干区教育局、杭州援藏工作组的支持,给色尼区每所中小学援建了“天路·空中课堂”教室,通过空中课堂来开展送教培训。去年6月,杭嘉中学“互联网+”空中课堂成功试运行。当杭州市茅以升实验学校校长鲁聪通过空中课堂,给那曲100余位校(园)长作专题报告时,在场的很多人激动不已。那之后,杭州的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雪域高原。

一次援藏行,终身援藏情。回到杭州后,王世美仍关注着色尼的教育和师生。“曾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塑造人生的高度,让我更有信心走接下去的路。”他说,援藏工作虽已结束,但自己与西藏的情缘将继续延续,无论未来身处何方,那个海拔4500米的地方,都将是自己今生的牵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