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选北大清华”糊涂还是清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8-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8名考生集体放弃清北”的报道引发人们热议。对此,北大清华分别回应称,实际招录情况与报道说法不尽一致。跳出双方在说法上的细节差异,这一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是缘于它传递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即报考大学,到底是应该看名头、看牌子,还是看实际、看学生自己的兴趣?

在许多人看来,考上北大、清华,这是实现了一辈子的梦想,是无上的光荣、莫大的荣誉;能上北大清华而不去,则是莫大的糊涂。问题是,上北大、清华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吗?假如进校后只能读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到其他大学却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仪的好专业,此时,舍弃做北大清华的“凤尾”,而宁愿做其他大学的“鸡头”,这恰恰是一种明智与清醒。对很多学生来说,能够学到喜欢的专业,在外人看这种专业是“鸡头”,可在当事人看来,则可能恰恰是“凤尾”乃至“凤头”。

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凤尾”与“鸡头”的选择,恐怕仍有很多人选择前者。为什么?为了名声,为了面子。在一些地方,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人数多少,已成为评判高中乃至整个中小学教育质量高低的“硬指标”;对个人、家庭、家族而言,考取北大、清华俨然成为一个巨大荣誉。面对这样的“硬指标”,面对这样的“荣誉”,有几个人有勇气拒绝?又有几个孩子能顶得住父母师长的轮番“劝导”?从这个角度看,为了兴趣和未来专业计划,有的学生放弃清华北大,这种看似“不走寻常路”的操作,却能发人深思:在学校和专业不能兼得、在“凤尾”与“鸡头”不好选择时,不妨抛弃外在的名声与面子,抛弃各种“锦标主义”和“形象工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理解孩子的选择,可能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填报什么学校、选择什么志愿,每年都让不少考生和家长愁肠百结。总的来说,现在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权大多并不在他们自己手里,真正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往往被忽略。现实中,有些学生虽然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可能慢慢热爱上自己的专业,但也有不少学生就是对所读的专业提不起兴趣。前几天,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放弃年薪10多万元的工作、重新参加高考并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的新闻,就是一个佐证。

能上北大、清华,而选择其他学校,可贵之处在于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仅仅为了“面子”而放弃自己的坚守。对学校和家长来说,少一些“锦标主义”、少一些“面子工程”、少一些越俎代庖,多一些实事求是、沟通引导,更有助于孩子的学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对社会来说,也要从过于功利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人才选择上不过于迷信名校、高学历等硬指标,营造一种尊重个人选择的舆论氛围。如此,志愿填报与选择中的“锦标主义”“随波逐流”就会少些、再少些。

作者:魏晓敏

《新华日报》2019年8月26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