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跑赢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姬瑞海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又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从目标、内容到路径和保障,对深化产教融合作出了全面的制度安排,为持续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夯实了基础。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的职业院校,如何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机会,锐意创新,跑赢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

首先,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改革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强化产教融合,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痛点,也是难点。深化产教融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应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无论科技、社会、经济,还是教育领域,创新是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大课题,从区域定位、发展目标到改革方案,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模式,从标准、教材、课程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到能工巧匠培养,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僵化、不适合、不匹配的方面,需要我们人人去想、处处去做、时时去改,在更新迭代中取得进步。从需求融合、组织融合、资源融合、文化融合等方面入手,最终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战略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应主动拥抱企业。长久以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职业院校重教学、轻科研,重形式、轻服务,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两张皮”“学校热、企业冷”现象较为普遍,表现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对接”“不愿接”“不敢接”“接不上”等问题。究其原因,坐井观天思维、竞争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是学校发展的大敌。《方案》吹响了职教改革的集结号,职业院校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院校从初创、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到现在的内涵发展阶段,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区域和行业内积淀并建立了一定的品牌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就应当紧盯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区域政府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中小微企业产品开发计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在订单培养、技术技能培训、产品开发、科教服务等方面,以多种形式为社会、企业提供支持,变“不敢接”“接不住”为“接得住”“接得好”,让品牌效应愈发凸显,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互利共赢。

其次,职业院校要练内功强特色,凝心聚力坚持内涵发展。职业院校欲跑赢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国内高水平职业院校,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创新改革强特色、脚踏实地练内功、凝心聚力加油干是取得成功的捷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建立健全教学标准,强化各项制度“废改立”。教育教学标准化工作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彻底摆脱“盲人摸象”的尴尬。与此同时,对接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强化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废改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实施有效管理。

产学研赛融合,多形式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各项功能的成效。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校企技术人员互派制、国外研究访学制,产学研赛融合,培养与引进并举,多种形式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

政校企合作,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遵照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原则,一方面,“引企入教”,政校企多元协同,在校内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技能鉴定、新技术技能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发挥所长“送教入企”,利用企业的先进装备、先进技术等优质资源,既培训企业员工,又开展职业教育,建设产教融合型“学习工厂”。实施5S管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学员质量意识、工匠精神培养,创新探索实训基地运营模式。

服务学生,常态化实施1+X证书制度。为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在各专业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制度,科研成果、技术技能竞赛荣誉与学生学业成绩互相转换制度,紧密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推行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坚持教师、教材、教法三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心服务学生全职业周期。

(作者系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