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理学院:把最好的师资集中到本科教学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应蓉珊

“一流大学里,谁来为本科生上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通过两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原有的教学资源重新调配,创造条件,把最好的师资集中到本科教学中。

2017年9月,浙大管理学院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将原来8个专业缩减为3个,大胆“砍”掉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最终优化为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

专业的重构,意味着课程体系的重新“洗牌”。浙大管理学院创新设立了教学课程组和项目组,把教学管理权下放到一线,把课堂的“入场券”交给课程组组长,把教学项目管理的权力交给专业主任,寻求优质资源的“最大公约数”。

副教授王小毅将这一转变总结为从改革前的“因人找课”,变成了改革后的“因课找人”。作为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组的负责人,王小毅表示,课程组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加入,既发挥了课程组集中、融合优质师资的优势,也为更多一线教师开辟了新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以专业新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程为例,目前课程组的11位成员来自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研究方向涵盖旅游规划、创新设计、音乐科技设计等。“这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边界,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团队集思广益。”王小毅说。

在财务与会计学系主任陈俊看来,课程组与项目组可以称得上是改革中的“硕果”。他介绍,新设立的“财务管理”课程组集中了之前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从而使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市场和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因课找人”的方式也让不少资深教师感受到了挑战。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教授周玲强在此次教改中加入到“设计思维”课程组。他表示,自己多年来研究旅游规划,原以为新的课程完全不在话下,但实际上真正进入课程才发现有诸多地方需要重新认识。周玲强说:“此次改革倒逼所有教师重新学习。”

教学是改革的核心,师资是教学的核心。如何借着改革,更好地分配学院里的教师资源呢?浙大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有自己的想法。“本科阶段是塑造人的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选派最优秀的教师去担当。”

同时,魏江还提出,要让年轻教师更多地“带”博士生。在他看来,年轻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博士,可谓“新鲜出炉”,由他们带博士生可以共同研究、教学相长。

为了将优质师资真正下沉到本科教学,浙大管理学院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如为了避免“严格的教师评教得低分”的情况,学院优化了原有的评价机制,用制度保障拉起教师考核与激励制度的准线。同时,将本科课程授课酬金提高至原来的3倍,并在院内形成“三好老师”文化。教师既不需要申报,也不需要填表,全体师生和评审委员会成员以实名制,每年评出好教师、好学者、好员工。

“对于因课程体系改革而被取消原有主讲课程的教师,学院也帮助他们加入新的课程中去。”魏江表示,除教学课程组和项目组外,管理学院还融合MBA、博士生项目等平台推动教师转型,拓展教师发展的新通道,通过本科教育改革搅活全院优质资源的“春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