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选项多了,家长们反而更焦虑了
□蒋 莹
1
开学第一天,放学后花生对我说:“我们班又有两个同学不来上学了。”
“哦。”
这句话我听得习以为常,自从花生小学三年级起,每年班上都会少一到两个小孩。
“你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吗?美国,还是英国?”
“不是,这两个都是加拿大。”
“他们英语是不是挺好?”
花生带着一贯的自大和自信回答:“都没我好啊。林翰英语还可以,但还是比我差一点,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学期期末考语文和数学都只有六十几分。博文成绩都不行,英语还特别差,经常考三四十分。我都不知道他到加拿大怎么上课。”
“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里,英语就不得不好起来。”
花生妹妹班上也有一个同学,暑假转到英国去读书了。
私下里我和理工男念叨:“这样也好,班上人数越来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实现了小班教学。最好成绩好、家境好的学生都到国外去念书,这样与我们孩子竞争的人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泼下来:“你这是做梦。成绩好的学生都在学校里好好待着呢,都是成绩不好的一早出国了,家长认为他们不适合中国的教育……”
所以,花生和妹妹的成绩排名没变,因为“出走”的都是成绩不如他们的,班里学霸一个都没少。
我立马感到肩上压力又重了两分。
2
在以北上广深为首的中国中产家庭,教育赛道早就不止一条,高考只是家长的选择之一,出国上大学甚至中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根据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以来,出国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总数为66.21万人,比2017年又增长了9%。其中自费留学人数占90%。
在自费留学生中,虽然攻读本科和研究生的仍占大头,但是“出国留学低龄化”(以高中生为主)的趋势在扩大。1999年以来,18岁以下留学生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这两年增速有所放缓。
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绝大部分是家长为他们做的决定,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国外升学压力小,学习氛围相对轻松,尊重个性,有利于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在中国上高中,更容易申请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
3.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英语也会学得更正宗。
一个朋友曾经历过被她称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为不想孩子太小就过度开发,幼儿园阶段她就什么都没让孩子学。但到小学入学面试时,数学两位数计算孩子交了白卷,阅读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请不到好的民办学校,只好进划片的公办学校。
看到身边的妈妈们让孩子上着一大堆补习班,从二年级就开始准备小升初,她就很厌恶,孩子三年级时就毅然带着他去伦敦。她的孩子在上海时成绩也就中游,到了英国,小学虽然科目很多,但都比较浅,倾向于培养兴趣入门,所以孩子学得还挺轻松。
去年孩子申请私立中学,居然凭着优秀的面试成绩进入英国排名前五的私立学校,该校牛津剑桥的升学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据她描述,英国“小升初”和国内很不一样,考核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未来潜力,而不是看现在掌握多少知识。虽然孩子的学业水平不算顶尖,但是在逻辑能力、思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维度的测试水平不错,所以就被学校看中了。
她说:“乐乐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办初中,连考上国内重点大学都悬,牛津剑桥想都不敢想。在中国升学,没什么秘诀,就是提前学。现在总算跳出火坑了。”
当然,“跳出火坑”的代价也不低,这位朋友辞去世界五百强年薪30万元的工作在英国陪读,爸爸和家人分离,一个人在国内工作,供他们一年50万元的生活费加学费。
至于花生的同学博文,后来我问过他妈妈,她说:“我也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实在架不住博文成绩太烂呀。‘差生’的这种形象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难转变和进步,我们做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大呀。到加拿大换个环境,希望博文能有个全新的面貌。”
3
为什么教育选项多了,路线分散了,反而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也越来越焦虑了?
大家总说,这是因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太稀缺,但仔细想一想,这不是焦虑的真正根源。
以前上学只有公办,不能选民办,因为没有;也不能转国际学校,因为也没有;更不会考虑出国,没渠道也没钱……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比现在还要稀缺。那么,为啥过去家长不焦虑,现在却焦虑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大大提高,教育投入也大大增加。
二是选择越多反而比没有选择更容易焦虑。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条路,没得选,也就认命了;现在选择多了,万一选择不当,耽误孩子前程,家长责任就大了。
三是中国经济不再像过去一样高增长,即使高中毕业或中专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目前中产家长可以分成三派:坚定高考派、坚定出国派和观望派。
从身边家长来看,一开始就坚定出国的家长并不多,坚定高考派还是不少的,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学校一个班平均每年也就流失一两人。另外,作为低龄留学的替代品,国内的国际学校一直都是一种小众选择。
剩下最多的就是观望派,觉得中国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至少比较扎实和严格。而且一旦转到国外或国际学校,再想转回应试就比较难了。所以大多数家长是走着看。
2017年5月,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杨振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做了一场直播,他在谈及中美教育差距时说:“家里倾家荡产把这个小孩送去,就是因为他们没懂,美国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教育好。”
低龄留学还有其他弊端:身份认同感缺失、与家人分离、中文能力缺失、文化差异无法融入……
当然,最大的问题是——费钱。
家长在教育上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增加孩子的选择权,但是对于没主见或不坚定的家长,选择权多并不一定会增加幸福感,因为:
道路千万条,只能选一条,选起来却要人命,后悔起来也要人命。
4
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逆差”逐渐缩小。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
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回国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到今天,留学不再是中国学生改变命运的途径,甚至连镀金的作用都渐渐失去,对回国就业好像也没太大帮助。留学只是一种增加阅历、完善世界观的途径。
就算是那些没回国且拿到绿卡的人,大多数都在保中国国籍。要放弃一个将来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强国的身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吴军在《见识》一书里谈到“命”时说,除去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如果国运押错,这是比为孩子选错升学道路更严重的错误。生逢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治世,依然对此怀疑并否定,也许会丢掉一切机会。
杨振宁在直播中反思,为什么自己能有那么快的成长速度?这与中国“读书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有关系。即使在抗战的困难中,中国居然还搞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他认为中国的这种文化传统是好的。
他还认为,相对于美国来说,对中国的多半孩子,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可以让他们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而美国就是一个比较放纵的社会,虽然好处是它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一个中学生到了美国,不管他进哪一所学校,都会有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其影响,可能堕落,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
而美国教育的放任,对于那些非常聪明、考试在90分以上的小孩就比较适合,因为他可以不受限制地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就有意思了,观望派的家长想法正好和杨振宁相反,他们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才应该被送去国外……
厉害人的会逆向思维,而不是随大流。如果重新考虑一下,下面的做法会不会更明智?
如果不是那种根本不在乎金钱的家庭,孩子成绩没那么好,倒是应该留在国内,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即使应试的路走不通,好歹学个一技之长,再利用国内人脉,借助中国大市场,只要自己靠谱努力,发展也应该不错。
而那些成绩特别好的,才需要考虑到国外读个好学校,因为他们有能力飞得更高。
在直播里说“年轻人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深刻认识”3个月后,2017年8月,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此时,距离他加入美国国籍(1964年),过去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在人的一生中看起来挺长,但在历史长河和代际传承里,却只是短短一瞬。
(注:本文未成年人姓名均为化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