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那些“大宝”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9-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孙蒙育

近两年,幼儿园里很多小朋友都有了弟弟妹妹。然而,这些“大宝”的心理发展大多数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弟弟妹妹的到来打破了他们之前“集宠爱于一身”的局面。我发现,其实他们并未完全做好面对这一家庭变化的准备。比如,有的孩子情绪大变,在幼儿园里争抢打闹;也有的孩子生活作息异常紊乱,拒食不睡;还有的在言行中经常表达出对弟弟妹妹的厌恶,会说“做个笼子关弟弟”“讨厌大肚子的妈妈”等话语。

既然爱的天平倾斜,那就需要爱的砝码来助力。为了帮助二孩家庭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孩子们。

在全园混龄游戏中,我鼓励这些孩子与大龄的哥哥姐姐“结对”,感受哥哥姐姐的照顾;在班级区域游戏中,我扮演“弟弟”,请他们扮演“哥哥姐姐”或者“爸爸妈妈”,共同模拟家庭生活情境。就这样,孩子们在生活和游戏中逐渐懂得了分享与接纳。

借鉴幼儿在园三年成长档案,我给二孩家庭布置了一项亲子任务——“弟妹成长日记”,要求以文字、图画、照片等形式,每周记录一次。例如,家中有孕妈妈,爸爸就要和孩子一起记录身体变化,分担家务劳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我鼓励孩子们向班里的同伴展示这本成长手册。同伴新奇的眼神、羡慕的感叹让他们感受到作为哥哥姐姐的自豪,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调整心态,增进与弟弟妹妹的感情。

同时,我尽可能地为家长提供各种教育参考,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并理解“大宝”。首先,我建议家长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用正面强化的方法让孩子慢慢回归到自我成长的轨道。具体来说,家长需要每天安排时间与“大宝”相处,包括一起玩亲子游戏、做简单的家务、散步等。家长还要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目前只有他才能和父母一起做,弟弟妹妹以后会向他学习本领。这样一来,孩子对自己的独特价值更有信心,从而获得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其次,帮助家长依据3~6岁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用具体的行动满足孩子健康的依恋情绪。比如,增加与“大宝”亲亲、抱抱的亲密互动次数,让“大宝”对着胎儿讲故事,抚摸妈妈的肚子进行亲情抚触,产检时让孩子听听胎心、看看B超影像等。再者,我为家长挑选了许多适合二孩家庭亲子阅读的书籍,如《小弟弟要来了》《小凯家不一样了》《一点点儿》《跟屁虫》等。

当爱的天平不再倾斜,孩子和父母一起蜕变成长了。班上的“大宝”们渐渐恢复了自信和开朗,也乐于分享家庭的温馨故事和照片。有的孩子在妈妈诞下宝宝后,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传来了照片,兴奋和喜爱溢于言表;有的孩子向父母主动要求,每天晚上要和弟弟妹妹有独处时间说悄悄话,哄弟弟妹妹睡觉。不仅如此,他们的积极情绪也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伴,不再认为弟弟妹妹是来跟自己“抢”爸爸妈妈的。

(本文作者系杭州市紫阳幼儿园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