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节日资源,弘扬传统美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为家中长辈做一件事,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邀请老人进校园和师生一起活动……在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掀起了弘扬尊老孝亲传统美德的高潮。一直以来,在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被各地各校作为德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落实推进,而如同重阳节一般,每年一系列的“中国节”,因其丰富的传说和隽永的蕴意,成了当仁不让的教育资源“富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开展节日相关主题活动,通过介绍习俗文化来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诸暨市陶朱街道城西小学朱兴德、侯科顶、俞昂杰等教师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志愿者,也是校内书法名人,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示他们的传统美德主题书法作品,并将书法作品的创作内容和节日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浸润。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名人故居,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和事迹。

“中华美德蕴藏于传统节日中,节日民俗活动正是生动的课堂。”海宁狮岭学校德育处教师董慧丽说,“美德教育切忌灌输式的理论说教,而是应该切实利用好每个有意义的时间点,适度张扬节日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渗透,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受教无痕。”

“中华节日众多,中华传统美德也数不胜数,学生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清楚如何践行和坚守,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一种‘新’美德教育。”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教师段云成认为,新时期的美德教育应该有新变化,利用节日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完善节日,丰满美德。“中国节”往往讲究一个团圆,我们过节的时候都喜欢和家人守在一起。青少年陪伴长辈不仅仅只是简单陪伴,要给学生一双“火眼金睛”,让他们更多地去理解节日的内涵和意义。二是补充节日,绽放美德。很多学生会讲传统美德却很少付诸实践,要帮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找到与美德的契合点,从心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必高大上,却要真善美。三是重品节日,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德。践行美德没有止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生要慢慢完善自己,把每一次过节都看作是进行美德实践的良好机会。

“青少年大多喜欢新鲜事物,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们不妨尝试‘新瓶装旧酒’。”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德育处主任王永生建议利用现代化手段对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创新,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开展活动。“可以将教室或校园当成一个大家庭或小社会,在这个环境里设置不同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感悟。”他举例说,比如端午节,让屈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校园里,学生能直接和“屈原”接触,听他讲故事,与之互动交流,感受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中秋节,也可以模拟相关人物,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懂得“食不言”,懂得“粒粒皆辛苦”。

衢州第二中学教师胡欣红表示,中华文化是伦理文化,传统美德是其集中体现。在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让青少年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弘扬传统美德还停留于表面化和符号化,并未讲透其中的内涵。面对新生代,向他们传递传统美德的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是王道。”胡欣红建议,传统美德往往与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密切相关,只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契机契理的遴选和宣讲,就足以精确传神地让学生领会传统美德的精髓。“以重阳节为例,重阳之美,就是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以一个传统节日的方式唤醒人们的孝心,营造孝敬长辈的环境。我们可以从‘二十四孝’里选择陆绩‘怀橘遗亲’和子路‘百里负米’等与现代价值观念不矛盾的事例,进行阐述发挥。”

还有一些学校,正在尝试利用节日契机,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比如诸暨荣怀学校留学生部每逢有“中国节”活动,都会让外籍学生参与,和中国学生一起开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行动。让外籍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节”背后的文化力量,扩散中华美德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而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则有个“我带爸妈过节日——传统美德代代传”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定活动主题,查阅资料,讲好节日故事,厘清节日意义。“家庭教育中传统节日的教育内容如果缺失,传统美德教育就缺少了存在的土壤和能汲取的养分。通过让孩子带动家长的形式,不仅让青少年学习传统节日背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思考如何传承五千年中华美德,而且也带动家庭一起重视节日文化这一资源。”教师杨志丹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