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成教助力, 寻找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 胡梦甜
磐安县榉溪村,受婺州孔氏家庙遗风之熏陶,温婉如清泉、灵动似溪流的村中妇女重拾织布技艺,在不断探索与再设计中,使得传统手艺焕发了新的活力。
衢州对坞村,依托百年油坊,村民们重振古法榨油技艺,让常山特色农产品茶油走上复兴之路。
丽水犁壁寨,8户人家40口人,这个华东深山里的最小畲寨,却将原生态的食材、充满浓浓畲族韵味的手工制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浙江,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这些古村的蜕变,得益于杭州市下城区社区学院和浙江“土布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小巷三寻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一项特别行动:“手工的村落”计划。
从沉寂到蝶变,唤醒乡村沉睡的技艺
曾几何时,这些古村也和全国多数乡村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去楼空,乡愁无处安放。村民们也不相信,那些曾经世世代代相传的女红技艺还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希望。
彼时,小巷三寻品牌创始人、“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提出了“手工的村落”概念。在她看来,手工来源于生活,而传承于村落。她想用手工技艺去激活村落原有的产业形态,为村民建立和塑造乡村的自有品牌,让这些村落复苏并自然地成长。
这是一件修复村落历史和文化的事,更是一件修复村落人心的事。和小巷三寻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紧密对接的下城区社区学院当即决定参与到这场行动中去,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担当。
从磐安县榉溪村到衢州对坞村,从丽水犁壁寨到余杭百丈溪口村……“手工的村落”计划启动之后,小巷三寻技术团队的脚步便开始在几个村子之间频繁转换。
丽水犁壁寨的传统畲族刺绣课程、衢州对坞村的传统榨油系列课程、余杭百丈溪口村的毛竹与布艺编制系列课程……每到一个村落,团队成员都会深入调研当地环境和原材料特点,了解当地手工艺开展情况和村民的真实需求,据此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让村民们重拾手工技艺。
然而,要让产品走出大山,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仅仅依靠村民娴熟的技艺远远不够,产品运营同样重要。于是,下城区社区学院借助阿里巴巴扶贫项目建起淘宝卖家代理体系,协同网易众筹和网易严选打造强势品牌理念,助推扶贫项目落地。
榉溪村,地处金华市磐安县大盘山北麓。在这里,藏有儒家圣地——婺州南宗孔氏家庙。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榉溪村的妇女勤劳质朴,咯吱咯吱的织布声曾是无数榉溪人的温暖记忆。因为没有销路,村中妇女早已放下了这门手艺。小巷三寻技术团队将改良的织布机带进村子,在村里设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对非遗产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包装、推广销售……榉溪村的返乡青年孔一万还建立了自有品牌——九思堂,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当下生活的文创用品。
古老的纺机,从阁楼上重新搬出;笨重的织机,重新在织房里“吱嘎”作响;理线的支架,重新在堂屋里支起……10余年来,小巷三寻成功打造“手工的村落”项目示范村落点9个,帮扶农村留守老人及留守妇女1200余名,研发产品40余种。
而这正是郑芬兰最初所设想的“手工的村落”:挖掘当地的特色传统文化,植入小巷三寻的技艺与运营理念,在当地特色产品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设计并研发一系列非遗文创衍生产品和适用的日用品,并让它们撬动市场。
从乡村到城市,擘画美好生活的“同心圆”
杭州市长浜路上的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前来参观、体验。这里也是浙江省终身教育体验基地,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下城区社区学院院长伍卓凌深谙,要复兴传统手工艺,不仅要扎根深山古村,城市也是重要一站。
不仅于此,小巷三寻还把传统手工技艺带进了校园。
2014年起,小巷三寻与北京汉声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携手发起“小巷三寻环保书皮与汉声阅读进校园活动”,孩子们用土布制作环保书皮,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该项目启动以来,共走进全国182所学校,覆盖社会大众及青少年200余万人。
2018年4月23日,杭州市滨和小学正式实施“土布STEAM”课程。滨和小学与小巷三寻携手,在校园中开垦棉田,让孩子们参与从种植到纺织的过程。
今年9月,在滨河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播种的棉花又到了采摘的季节,白色的棉花缀满棉田。谷雨播种、立夏放苗、小满除草、小暑结果、白露采摘,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孩子们在棉田里上了许多堂课。棉花采摘完成后,孩子们便开始学习搓棉、纺线、染线、织布,最终制作出精美又环保的土布包书套。从棉籽到一方手帕,从教室到大自然,在体验中,孩子们在心里种下了传统手工艺的种子。
伍卓凌希冀着,通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统手工技艺能慢慢地被民众再次接受与感知,进而让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尊重、学会传承。
从出走到归来,在技艺传承中守住文化根基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土布纺织技艺推陈出新……在小巷三寻团队的奔波努力下,手工织就的土布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这时郑芬兰陷入了新的困扰:“手工的村落”的核心理念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一个村落的复活,需要年轻人的回归,然而现代社会,太缺乏对传承手工技艺充满热忱的年轻人了。
今年6月,杭州中职教学校长会议上,杭州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邀请郑芬兰做了专题介绍。介绍会上,学校与企业拥有了一次完美的邂逅。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却旦在与郑芬兰深入沟通后,当即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身处服装产业集聚地,乔司职高一直致力于传承、创新刺绣工艺,学校还聘请了当地民间知名艺人“手推绣”项目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高彩珍作为专业教学顾问,成立了“巧之秀”品牌研发中心。
小巷三寻有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学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村落有传统的手工技艺,学生有创意的思维。双方一拍即合,就此展开合作。双方初步达成意向,在学校附近开辟一块棉田,让学生体验棉花的生长、采摘、加工等过程,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提供原材料,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学校还将挑选30余名有志于传承传统工艺的学生,组建“传统技艺传承人”试点班,进行定向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寻·秀”传统织造系列课程,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技能考核方案等。
如果说成人教育的助力为市民种下了亲近传统手工技艺的种子,那么,这一次职业教育的助力,旨在让这颗种子开花、结果。
“土布技艺的传承终于后继有人了。”郑芬兰欣喜地说道。她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带着这些学生去“手工的村落”走一走、看一看。
“这将是城市少年和山里婆婆最美的一场遇见。”张金英期待着,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力量加入到这场非遗扶贫行动中去,在主动作为中彰显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义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