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新”在哪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周 毅 李卓卓

新文科是高等教育“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战略的构成之一,也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举措。新文科会对文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实现路径带来深远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种“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新交叉。在推进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目前的主要做法一般是在文史哲融通、政经哲融合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之间实现整合。这种融通或融合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科的升级改造和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步深化,但如何解决好学科专业或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衔接和有机组合却是一个难题。同时,在更大跨度范围内进行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也是新文科的应有之意。比如国外在STEM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包括社会研究、语言、形体、音乐、美学、表演等在内的艺术学(Arts)的内容,逐步演进为STEAM,以改进工科交叉学科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新文科建设中,可以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更加强调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新功能。新文科具有重要的文化属性,新文科的发展将为文化自信的确立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新文科的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导,发现、表达、传播、挖掘、保存和创新文化。首先,要发挥文化固力作用,即能在不同学科和领域发现、累积和沉淀文化,如中医中药文化数据库、“一带一路”经贸发展数据库等的开发和数字化。其次,要发挥文化贯通作用,即能通过文化连接不同知识和专业领域,创新诠释和表达文化,发挥规模化效益,例如智能制造工业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典名著相关数字创意教育产品和网络游戏的开发等。此外,还要发挥文化带动作用,即以文化为主线贯穿在不同专业领域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及衍生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的移动电视、手机、数字报刊等媒体的并存发展。

三是新范式。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分享模式的演变,彻底改变了人文学者进行人文资料组织、标引、检索和利用的习惯。有了大量的已知数据,可以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第三只眼”——数据之眼,即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挖掘,发现和揭示新的问题,再运用和发展相应的理论,使得理论基于数据和事实。这也打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单打独斗”的封闭研究模式,转而走向开放和共享的协作研究和学习模式。这也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进行创新,更需要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的同步改革。

四是新路径。新文科建设突出强调了文科教育的质量发展路径。新文科需要从两种模式上来推动实现:一是对现有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等进行升级改造,其目标是引导现有文科人才在已有行业或专业领域中发挥创新和引领的作用,从而实现该专业领域内卓越拔尖人才的培养;二是直接对接新兴领域的实践需要,培育或创造一个全新的文科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新兴领域对文科人才的特定需求。无论是以何种模式实现,都是以培养高质量文科人才为总目标,建立专业、课程和基地的高质量标准,健全和完善系统的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新文科建设带来的这些新变化,高校要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理念,实现创新型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尤其要做好对原有文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重建,在教学模式和课程组织形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改革。同时,也可以尝试导入“学生中心、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等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实现对新文科教育成果与价值的可测量和可评估,在过程和结果上推进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