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毁学生手机有点简单粗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0-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贺 成

学生在校期间玩手机是令不少教师头疼的事。为破解这个“老大难”问题,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古城中学近日“放了大招”,当众销毁本学期以来收缴的学生手机。校长声称,此前已就带手机进校园问题与学生家长签署协议,违者将被销毁手机。(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

纵然大部分中小学校三令五申不得带手机进校园,但偷偷摸摸携带的学生仍不在少数,衍生出沉迷网络、近视率飙升、学习成绩下降等不良后果。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93.4%的受访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其中有31.6%的受访家长坦言无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对此,不少学校开始探索解决办法,如上课期间由班主任保管、在教室里设置手机存放柜、签订各种“惩罚协议”等,但效果并不明显。销毁学生违规使用的手机,也并非首例。支撑学校这么做的前提,是校方与家长的一纸协议,这让该行为看似合理、合法,也体现出校方“为学生好”的善意初衷。

然而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当众销毁学生手机算不上理想的教育方式。手机既已成为学生的刚需,单靠“禁”和“堵”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充其量只是治标行为。而且强制损毁学生物品,不仅凸显出对学生尊严的漠视,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和逆反情绪,也树立了一个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消极榜样。因此,要想避免手机从“工具”沦为“玩具”,学校和家长不能只治标,治本之法还得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地方。倘若带手机进校的行为屡禁不止,学校要有足够的耐心,劝导学生在合适的时段以合适的方式合理使用手机,譬如在休息时间与家人联系、在拓展课上查找课程资源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教师,则要在备课环节就注重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以精彩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想不起来玩手机。

家长也要理性对待、注重引导。家长可以与孩子商定手机的使用规则,自己做好榜样并督促孩子遵守;可以告知孩子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借机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可以教孩子辨别哪些是健康有益的内容,引导其正确使用手机;也可以反过来向孩子学习新媒体技术,两代人共同成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等。

我们相信,只有学校、家庭强强联合,找到科学可行的治本之策,坚持教育的问题用教育的方式解决,让孩子在手机面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真正避免销毁手机之类事件再发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