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财经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在于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理应主动回应教育强国之需,积极担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责任。
高水平财经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聚焦“五力”建设,坚持“五位”并举,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对外开放体系助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财经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聚焦引领力,找准时代方位
教育强国,方向为要。在国家兴亡的每一个关键关口,教育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清末民初,中国处在遭受外来侵略和内部发展极度落后的状态,教育成为振兴中华的重要途径。1949年之后,百业待举,党和国家优先聚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为国而生、与国同行。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学校必然不负使命,紧跟时代步伐,永葆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用高质量财经教育为实现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聚焦竞争力,坚守育人本位
教育强国,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是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于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以及增强国家发展安全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自诞生之时就深深镌刻着“红色基因”,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红色理财专家”的光荣使命。学校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方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注重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用,将习近平经济思想、财经中国、国情校史等融入教学,不断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打造学校的“思政”金课品牌。
另一方面,厚植家国情怀,教育青年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引导青年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组织青年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开展好“‘财经人 济世路’乡村振兴服务站”“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等实践调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着力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积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储备高质量人才。
聚焦融合力,精准学科定位
教育强国,学科为根。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单元,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其发展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面对新科技革命给财经学科带来的新变化、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给财经学科带来的新挑战、全球经济深刻变化给财经学科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财经学科带来的新机遇,财经类高校应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针对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科研创新,及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构建独具特色的财经学科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通过“三新”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学派。一是构建学科“新结构”。以国家重大经济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注重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国特色财经学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性与贡献度。二是发掘学科“新动能”。加强数字赋能,将数字科技深度融入财经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财经—大数据”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开拓学科“新空间”。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与系统决策实验室、经济对抗与经济战争模拟仿真实验中心、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联合创新实验中心等文科实验室,开辟财经学术研究的新领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加速财经研究与数字科技、人工智能的融合,为财经学科注入新活力。
聚焦创新力,立足国家战略
教育强国,创新为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高校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培育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带动国家创新发展。
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主动融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局,从多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了财经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有效供给、精准供给、创新供给的良好格局。
一方面,学校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鼓励原创、交叉融合、质量为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需求相适应,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建设步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面向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推进高端智库建设、打造财经特色新型智库、创新智库管理体制机制,搭建“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建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了智慧。
聚焦影响力,面向全球高位
教育强国,特色为上。站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中国大学要与国际一流大学同台竞技,继而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自身特色。一方面,大学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平台、共享资源,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高教育成果的普惠性,为人类发展贡献智慧。另一方面,大学要根植中国实践,凝聚中国智慧,展现中国风采,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掘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以及凝练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实践所积累的丰富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智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是中国大学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学校一直将教育对外开放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全局,主动融入全球合作网络,积极服务“四点一线一面”教育发展空间布局,通过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深化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做大做强“留学中财大”品牌,扎实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对外开放办学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