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并重 培养高素质人才
培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是新科技时代教育的应然使命。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标准建设的国际化、高水平、示范性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的教育,培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思政教学
实现“科技+人文”融合教育
如何让未来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具备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圳技术大学积极创新思政教学,实现“人文+科技”融合教育。
其一,思政课程积极挖掘讲述科技内容。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着重讲述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家、技术专家、大国工匠的精彩故事,那些注入时代灵魂的发明、事件与人物,是宏大历史进程和叙事的生动注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讲授科学技术的创新思维、发展科技的方法论、科技与人文的辩证统一等,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科技问题时应用辩证思维与人文视角。
其二,积极开设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科技哲学”“科技伦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技发展”“科技与生活”等课程,通过向理工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优秀的科技文化知识内化为品质与修养。
其三,与理工科教师合作开展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与理工科教师联合,在理工课程中开展“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科学技术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保护生态,团队合作等,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其四,成立“科技与人文融合教育”工作室。把思政课教师、人文社科教师、科学技术课程教师联合起来,组成团队,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其五,充分利用深圳科技企业多的区域优势,与多家著名科技企业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把教育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中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师生融合互动、教导体悟互补。
其六,编撰科技与人文融合的特色辅助教材。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编撰《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科技发展》《深圳科技发展》等教材,在梳理科技发展史实的同时着重讲述科技发展与社会人文发展乃至世界文明进步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人类社会发展全景视野中领会科技发展的规律和价值、体悟科学家精神。
彰显办学特色
汇聚发展动能
深圳技术大学不仅在思政课程、更在学校教育多方面实现“科技+人文”融合教育,办学特色越来越亮眼。
根据产业发展急需、社会发展急需设置学科专业,精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社会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科技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就业情况理想。
全球揽才,多渠道揽才,建设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从德国、瑞士等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专、兼职高水平教师;从著名企业引进高水平技术骨干,致力于打造既具备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的师资队伍。融合型高水平师资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传承人文精神。学习内容“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实践化教学,更能强化学生的体悟,将知识转化为精神、情感、品质。
坚持开放办学。学校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开展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学校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协同育人伙伴关系。将学校建设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学生在国际开放、校企合作的环境中社会化学习,自然而深刻地收获知识及态度、品格等。
未来,深圳技术大学将继续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文一体化特色和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和社会发展。(刘士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