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边缘人”现象
□吴雯雯
不久前,在户外自主游戏——“建筑工地”中,男孩东东(化名)引起了笔者的注意。4个孩子在一起玩搭房子,而东东一直在旁边观望、递积木,“修缮建筑”是他在游戏中主要做的事情。虽然东东期待加入这个小团队,但小伙伴们只是接过了他手里的积木,似乎并不欢迎其参与搭建。在之后的游戏中,他始终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小团队。
这个幼儿自主游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班级小社会。游戏中,东东处于“边缘人”状态,准确地说他应该是“被边缘的人”。尽管东东很想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但他总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即使有教师进入这个游戏区,也没有与他产生互动。事实上,在日常班级活动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边缘人”,形成原因诸多,如对游戏不感兴趣而主动边缘,社交能力弱而被边缘,性格原因甘心被边缘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关注与评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边缘人”现象。教师在关注幼儿活动状态时往往容易走进两个误区。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即教师只关注班级幼儿的整体表现,缺乏对幼儿个别化的关注。然而,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教师要考虑生理特点、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因素产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二是“关注两极,忽视普通”。平时,教师更容易关注到占主导地位的幼儿,表现较好的幼儿跟教师的正面回应比较多;而较为调皮的孩子因其有待改进也更容易得到关注。但班级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容易被遗忘的孩子,他们看上去很乖,也不惹事儿。除非孩子主动与教师互动,否则教师很难注意到他们。恰恰是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适当介入。另外,教师对幼儿的个体评价也会影响班级其他幼儿对其的判断。也就是说,教师的日常评价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幼儿的标签,导致班级小群体里形成不同的个体地位。
面对“边缘人”这一现象,作为教师该怎么做?第一,三方关注,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关注点的盲区并调整自己的视角,去欣赏、去鼓励、去挖掘幼儿的优点,从而实现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其次,教师针对幼儿该方面的表现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引起家长的关注,双方分析并制定出自信心培养计划。再者,教师在班级中对该幼儿的表现进行正面评价,引发更多同伴关注其闪光点。
第二,巧用“期待效应”,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通过语言、肢体、表情等向幼儿传达“你能行”“你很棒”“我很喜欢你”等信息,对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持久的期待。同时,及时赞扬幼儿的点滴进步,强化其进步行为,设置挑战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第三,建立支持性同伴关系。在幼儿时期,同伴对自己的认可与否十分重要,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归属感的建立。教师需要创造更多同伴互动的机会,采用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其一,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教师鼓励被边缘化的幼儿多与社会交往能力强、游戏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孩子互动,由后者带动前者积累交往经验,逐步提高交往水平。其二,聚焦观察,巧搭支架。在开展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观察,了解这部分幼儿的兴趣点和闪光点,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