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扶智”照亮脱困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论断。要隔断贫困代际传递,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开展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势在必行。我省高校师生长期投入,用心用情用力,把“改写贫困命运”的种子播撒在当地群众心中。

斩断“穷根”从娃娃抓起

像她的学长一样,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齐昕前不久踏上南下的火车,选择前往广西龙州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自1999年起,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就开始了对当地的支教扶贫。龙州县地处边陲、师资匮乏、教学设备落后,送教学生的到来为当地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接过新一年支教“接力棒”的齐昕,打算和同学们在当地高中推进教学改革,打造新型课堂:“希望孩子们高中毕业的一纸文凭不再意味着学业生涯的结束,而是走向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送教需要前赴后继、聚沙成塔的努力。像浙师大一样,省内多所高校都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是一届届学生们共同的心愿。浙江大学的学生们不仅出色地完成支教任务,还为当地村小募集物资修缮教学楼。浙师大的学生们帮助校方建起了艺考培训体系,拓宽学生升学通道。此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创办公益微店,把所获收益捐助给当地贫困学生。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们则在当地发起助学计划,揽下困难学生读大学前的全部学费。

新技术的革新,让传统送教也有了多样的形式。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就在进行一项名“EYE无线”的共享课堂实践。大家根据贵州学生的需求,事先录制好教学视频,作为现场授课的补充,还在课堂上网络连线宁波当地小学学生、宁大外教和在海外留学的宁大学生,让贵州学生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勾勒起理想的蓝图。浙师大更是在我国最南端的城市——海南省三沙市设立在线支教基地。“通过在线课堂的建立,解决了支教教师无法长期留教的难题,也为师资匮乏地区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项目发起人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狄伟锋表示。

掌握一技之长,脱贫致富一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星火计划”到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基于电梯行业人才需求实际,学校招收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学生作为学员,并免费对他们进行培养,同时还帮助学员与企业签订协议。学员在杭职院学习两个月后,进入电梯企业实习。实习通过技能鉴定,则可直接进入大型电梯企业就业,或安排回生源地所在分公司。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与陕西省西乡县合作,签订水上专业脱贫项目协议。学生在浙江交通职院接受“订单式”海上就业技能培训,取得证书后可进入对口单位成为海员,每月薪资可观。

帮扶“充电”改变落后面貌

今年夏天,来自内蒙古的乡村英语教师吴双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参加了从教18年来第一次由外教主讲的英语培训。“以前的发音课,我都是让学生听录音来跟读音标。在这里,我学到了好多让学生更有效学音标的方法。”吴双说。宁诺利用学校的国际教育资源,从2017年起便开始组织暑期公益乡村教师英语培训,已有280余名一线教师从中受益。“参与的教师不仅提升了个人能力,更带动了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的发展。”项目负责人赵靓表示。

师资水准的提高,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拉高水准。2015年,浙江—阿克苏(兵团一师)职业院校发展联盟成立。其中,我省5所高职院校对口支持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高职院校根据阿克苏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进行了支援专业建设、组织师资培训、共享优质课程和资源等多方面的努力。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重点加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园艺技术、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帮扶,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双师型”培养等方面各个击破,为阿克苏地区实用和紧缺人才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除了扶持职业教育发展,针对贫困人群开展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也是智力扶贫的当务之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多次针对贵州绣娘开设提升培训班。当地绣娘的刺绣手艺大多只是通过家族前辈的传授而习得,在时尚感和美观度上多有不足。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她们能掌握工艺上的创新技法,让作品有更好的销路,为家庭脱贫贡献力量。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精准扶贫道路上的“拦路虎”。温州医科大学在帮助藏区群众治疗眼病的同时,也注意到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需求。针对当地医疗人才缺乏、看病困难的问题,他们开始着手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水平。去年12月,四川小金县的眼科医生和护士来到温医大,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据了解,温医大目前已为藏区培养眼科医护人员逾20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