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医大:中医药课堂里的思政味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武怡晗

“为什么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日前开出的一堂专业课上,教师梁泽华向学生抛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堂课的重点是中药炮制法,但梁泽华却在导入时用了很多时间为学生们讲述诚信:从解释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匾额的由来到播放药店师徒传承的纪录片……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个“不敢省人工、不敢减物力”的世界。

在浙中医大,这样思政含金量很高的专业课还有很多。而两年前,当传统的中医药课堂遇到思政时,曾让不少专业教师望而却步。面对教师们的疑惑,该校副校长李俊伟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的落脚点就在于融入性,要把价值引领渗透融入进所有课程,这才是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

去年,浙中医大发布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提出要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在全校建立10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遴选,出台示范课程优课优酬制度,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

为让“盐更好融到汤里”,该校组织编写了医学专业思政案例集,包括“华佗自制‘麻沸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李时珍尝百草终成《本草纲目》”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融进了课堂教学。”浙中医大教务处处长张翼宙介绍,通过案例集的编写帮助教师润物无声地将道德、品格、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中。

通过典型病例角色扮演及翻转课堂模式,中医妇科学教师应敏丽帮助学生重塑了临床诊治思维。这一训练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训,更注重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服务能力和人文精神。“思政元素的融入让专业课变得更走脑、走心。”她说,两年下来,学生们增强了主动学习、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权利意识及沟通能力。

2016级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学生倪雪纯告诉记者:“以前觉得自己所学专业就是种药、采药,但通过中医药人文历史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医者人心,药者匠心’,也不再懈怠。”

“过去更多的是教知识、教技能,现在则还要系统有效地传递思想和价值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学、乐于去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徐爱琴说,中医药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神农尝百草等,它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这让思政融入如鱼得水,但也对教师提出了从“经师”到“人师”的要求,要求师生更关注当下社会,明确自身责任。

据介绍,经过两年的项目建设,浙中医大共立项100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打造了60门课程思政团队示范课程。最近,一场课程思政“金课”评选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不少专业课教师主动报名,围绕工匠精神、工艺创新、传承历史、文化自信等主题,展示中医学中的育人价值。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校党委做好教师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校先后启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等建设,举办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教职工合唱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