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道光,照亮孩子的路 ——关于电影课程的一场讨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郑 美 林日正/文

林元贴/摄

近日,全国首届中小学电影课程论坛在温州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200多位影视教育爱好者,以儿童视角与立场去解读电影,就“什么样的课才是好的电影课”和“电影课程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什么样的课才是好的电影课?

对于电影课程这个新生事物,目前真正以课程对待的情况很少,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将电影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素材,比如剪辑电影中的一些片段,根据需要插入到教学内容中。

而在此次论坛中,教师们以电影为教材、以电影为核心内容,上了6节电影课。学生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电影在这里不再是附属品,而是课堂主角。

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院长干国祥认为,电影课程需要有意识地把电影的美妙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并引导学生学会看电影。

但遗憾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不可能放映整部电影,甚至播放电影片段的时间也很少。

电影课怎样才能上得更立体?干国祥指出,教师需要有自己独立的授课系统,否则电影课如同旧瓶装新酒,从传统课堂来看都是好课,但未必有电影本身的感觉。

另外,电影课堂不一定只注重文本分析,电影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比如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副校长林甲景上的《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的光影元素,通过镜头来读懂电影。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开东却有着另外的思考,他觉得上电影课与单纯的看电影不一样,电影在电影课上只是一种媒介,一种工具。电影课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在于课上得精不精彩,而在于带给学生怎样的思考。

王开东举例高中电影课可以和写作课相结合,一次学习一个手法,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比如,在选定一部电影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为什么选择这几个人物出场?导演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比如《我不是药神》中的老吕、思慧、小黄毛,还有牧师,导演想在这些角色身上表达什么?

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尝试站在导演角度对电影进行再创作,从不同角度选择主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电影看懂。

西北大学教师、儿童电影编导张忠华指出:教师要会选电影,要提高学生的电影审美能力。一部经典电影可以上3节课,比如《卧虎藏龙》,可以从故事情节、音乐、台词三个方面去赏析,这样就可以很立体地把电影课上好。

张忠华还介绍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把一部电影重新拆分成若干镜头,给出一个主题或者干脆不给主题,让学生去拼接,像搭积木一样,可以把情节剪辑得五花八门,然后再让学生讲一讲思路。

接着张忠华对5G时代的电影课程进一步畅想:电影课程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一个自由创作的机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上一节光影制作课;2.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3.邀请师生来参演。

二、电影课程对学生意味着什么?

干国祥以“药物”和“美食”来比喻电影。他说把电影当美食看待的教师,坚信把好电影带给学生就是把美好带给学生,同时也在无形中把思辨、创造、觉悟带给学生。这种浪漫赠予就是电影的意义。

而把电影当作药物,心理治疗或思想教育药物,用电影来治疗,用电影来激励,确实能够看到效果,但也会有问题,这种“刻意”既可能破坏教育的长远性,也可能损伤电影的艺术性。因为电影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治愈作用,越是在观影的不经意间得到,效果就越好。而当你把它们从电影中提取出来,就像把糖从水果中提取出来一样,纯度确实很高,但那种天然的味道却丧失了。

作为电影课程的实施者,瑞安市虹桥路小学教师姚锦燕感到:有了电影的陪伴,学生的生活会更有格调。好电影在学生成长中犹如一剂精神疫苗。

瑞安市玉海实验中学教师沈翔提醒各位不能因为讨论电影,就无限夸大电影的教育作用:先看电影还是先看书?学生自己会作出选择。如果学生认为书比电影好看,一定会选择先看书。

本次论坛主持、儿童文学作家王钢表示赞同,他说电影有时像是一个谎言,它是滤镜下的生活。教育者在给儿童选择电影时,要向园丁学习,既要手捧玫瑰花,又要除去杂草。

论坛由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半书房文化空间主办,温州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温州市民办教育协会联合主办。会场气氛热烈,理念冲击强烈,对于刚开始萌芽还显得非常稚嫩的电影课程,与会者们提出了多项有益的建议,让走过百年历史的电影,像一道光照射在学生的成长之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