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名师和教育硕士共成长 浙师大联姻拱墅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纯纯

“为什么你会选择这个选题?之前有做老师的经验吗?”

“你想得非常深入,但如果和‘减负提质’结合起来,选题价值会更高。”

……

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取向学术论文双向选择答辩会的现场,28名2019级教育硕士正在紧张地阐述着选题研究方案,而此次答辩会的评委是来自杭州市拱墅区的13位一线中小幼名师,他们也是研究生所选论题的命题者。

“之所以由这些一线教师给高校研究生出‘难题’,是因为一线教师们有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同时高校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现实支撑,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二者真正结合起来。”拱墅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区教育研究院院长沈旭东认为,这种模式看似是在培养研究生,其实是促进一线教师和教育硕士共同成长。

据浙师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孙炳海介绍,一年前浙师大研究生院向拱墅区的一线教师征集了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和筛选后,形成了一个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库。近100道选题涵盖了课程实践改革、学科教学转型、课堂精准教学、班级有效管理、学生学习干预、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些‘难题’交给我们的研究生,他们需要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理论,形成专业论文。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硕士必须去解决一线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到了岗位才能真正胜任”。

小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刘圆怡每周三都会和班级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参与管理班级事务,进行教学观摩,有时也会试教。在这个过程中,她注意到语文课堂里的故事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一种文体形式,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刘圆怡看到选题库中的题目“小学‘故事语文’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及操作策略研究”时,她立马进行了选题申报。

从校内筛选再到此次公开答辩,刘圆怡的选题方案最终得到了命题教师杭州市德胜小学校长袁红强的认可,顺利完成了双向选择。接下来,刘圆怡将前往德胜小学进行至少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对此,她充满了期待:“之前的教育见习都是偏向于教学技能的训练,而这样的调查研究则能帮助我更好地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从而更精准地为教学实践服务,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袁红强。在此次答辩会上,他和其他12位教师一起被聘任为浙师大研究生实践导师。“研究生的理论功底比较强,而一线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理论学习往往缺乏系统性,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这些教育硕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袁红强说。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金晓芳也是实践导师之一。她坦言,自己的研究课题遇到了瓶颈,需要借助高校前沿的理论来突破,“关于小学语文游戏教学设计的课题,我们已经研究了将近15年,不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方法,都可以给研究生提供丰富的案例。但同时,课堂评价方面是我们的薄弱点,希望研究生可以利用前沿理论介入课堂,帮助我们找到一种除分数外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这种模式对我们高校里的理论导师也有帮助,光注重理论,不重视实际,会使得他们对真实问题的敏感度降低。这些一线教师提供的选题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解决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软肋。”孙炳海说,“拱墅模式”是浙师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高水平的卓越教师不仅仅要能够教学,还要能够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而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探索、明白、理解、掌握、应用高端人才成长的规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