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播下创新的“种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邵焕荣

便携式脊柱形态检测装置、智能垃圾分类小助手、冰雪奥运志愿者机器人……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60个出自高中生之手的参赛项目让现场的评委们眼前一亮,这是大赛首次面向在校高中生设立“萌芽版块”。对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鼓励高中生创新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创造出了什么,而是在亿万中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我敢闯我会创’的种子”,有了这样的种子,他们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更快更好地迸发出创新的力量。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创新创业的“后备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那么,该如何为青少年上好这堂创新“萌芽课”?在之后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多种答案。

从STEM教育切入

教育厅提出,要从STEM教育切入,广泛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并于2017年确定了中小学STEM教育项目15所种子学校和15所培育学校,今年又遴选5所培育学校为种子学校,新增30所学校为培育学校。

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就是于今年“转正”的种子学校之一。该校校长董建康介绍,在成为省STEM教育项目培育学校后,学校开始大力推进STEM课程建设,包括在基础学科内融入STEM理念,基于STEM理念开发、实施拓展性课程,开展基于STEM理念的班级、全校实践创新活动——“我爱异想天开”等。“为了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开展指向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我校开发了科学创新实验室、应用数学、编程与机器人等7大类18门拓展性课程,供全校600多名学生选择。”董建康坦言,经过两年的STEM教育实践,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每年有30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相关专利,2017年至今,已有16项成果正式取得国家专利证书。

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着育人的结果。近年来,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着力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并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该校校长申屠永庆表示,只要一有机会,学校就会支持创新教育教师参加各级创新类课程培训,并确保每位教师3年内至少培训一次。同时,该校还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创新教育教师专题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一次。为增强学校科技创新类选修课的师资力量,浙大附中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展开合作,外聘创新教育指导教师。“如今,我校科技创新类选修课的教师有一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信息公司,有了这股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进一步构建创新教育育人体系也就有了保障。”申屠永庆说。

创新在良好的氛围下“发生”

在本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萌芽版块”中,杭州第二中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该校学生徐绍俊和王馨远的参赛项目“基于二维图像纹理信息的人脸检测方法研究”和“社区R2R资源流转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都入选了“创新潜力奖”,要知道,整个“萌芽版块”今年只评出了20个“创新潜力奖”,而杭二中就独占两席。

“这离不开我校多年来在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上所作出的努力。”杭二中求是创新学院院长陈颜龙介绍,早在2004年,杭二中就成立了机器人队伍并积极组织学生入队参赛;2008年之后,该校陆续开设了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校本课程,同时开始组建各类科技社团;2017年,该校成立了求是创新学院,为热爱科技的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快速成长的平台……现如今,杭二中已经形成了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基础、以求是创新学院为平台、以社团为合作互动载体的完整的科技教育体系。

在高一阶段,杭二中给每位学生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它包括6个课时的理论学习和两项必须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入高二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类科技社团或通过求是创新学院等平台组队参加比赛。“我校的科技教育面向所有在校生,其目标是营造出良好的科创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陈颜龙坦言,经过多年的积累,杭二中的科技探究氛围日益浓厚,创新的土壤好了,“花”自然也就开了。

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同样是启迪青少年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在物联传感实验室体验光敏感、超声波、温度敏感等传感特性,观察机械臂精准抓物取件,欣赏机器人的呆萌表演……近日,诸暨市城西小学组织六年级全体学生前往“乐聚星原力机器人创客实践基地”,开展了科技体验一日营活动。学生王景运感慨:“在创客基地,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各个项目的挑战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繁杂的公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激发并维持我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日前,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等16所学校发起成立了浙江省发明协会少年科创专业委员会。少年科创委员会主任、浙江工业大学副研究员朱国清告诉记者,委员会成立之后,将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打造一支创新能力突出、标杆型的青少年科创教育导师队伍,推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创新、学习创新类的赛事活动,促进全省中小学校创新教育工作,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