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融合·协同 锻造新时代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创新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纪实 □俞寅琳 汀 兰
□俞寅琳 汀 兰
师范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型教育,然而,许多经过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无法自信地走上讲台,无法自如地管理班级。针对这一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创新专业硕士培养途径,通过对接中小学一线资源、聘请特级教师为实践导师等形式,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使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预定”“抢夺”的高素质人才。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杭州师范大学申报的《基于“全程·融合·协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位列其中。从2013年施行至今,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固化实践经验,业界好评如潮。
如何实现行业单位与高校育人的全面协同?如何破解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质化的问题?如何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出站得稳讲台的新时代人民教师?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走进杭师大,探寻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之道。
人才培养重协同:“联合培养工作站”联通高校与基层学校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怎样及时联系到自己想要请教的一线名师、名校长?这是难题。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硕士们可以常态化“拜师学艺”。
“虽然学了很多理论,但我觉得很难驾驭学生,很怕上课达不到学校要求,因此对未来的工作有点担心。但自师从语文特级教师缪华良后,我对未来有了明晰的规划,不再怕上讲台了。”杭师大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茹姿韵深有体会:“缪华良是杭州市凤凰小学的校长,他给我们讲述他的成长故事,讲他如何和六年级的孩子们合作写书,邀请我们列席学校的各种例会,让我们参加学校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真是收获满满。”
“聘请特级教师当导师,给我们带来很大帮助。”学生们都这么说。
最先提出这个设想的是杭师大的副校长陈永富。
杭师大办学历史悠久,已逾百年,形成“师德师能师艺”并重的教师培养传统。历史上,教师中有鲁迅、李叔同、丰子恺等名家大师,毕业生很多是行业翘楚、特级教师,活跃在浙江教育界。但是在教育硕士培养中,陈永富发现一些毕业生实践素养欠缺。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基础教育单位的师资力量,着力打破高校与一线学校之间的壁垒?“协同”两个字映入他眼帘。2013年5月杭师大正式携手省内知名中小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聘请实践导师,推动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围绕这一设想,杭师大进行了一场范式革命,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方式,开创师范生培养的新局面。
“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具体如何运作?据研究生院院长陈丹宇介绍,学校定期发布杭州学军中学、浙江大学附属小学、杭州上城区教育局、杭州第二中学和德清县第一中学等“联合培养工作站”的招生信息和站内实践导师信息,组织研究生与实践导师互选,确定进站名单,开展专业实践并检查实践进展情况。
工作站实践导师均为省特级教师,专业知识广博,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又独具个人教学风格。他们指导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上课前的磨课。研究生从导师身上学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要求将理论与实践融合,接受大学与基地协同培养。校内导师是负责研究生全程业务学习(包括教育实践环节)的第一责任人,实践导师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全程实施人。
省数学特级教师冯定应是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副校长。从2013年学军中学定为杭师大第一个“研究生联合培训工作站”开始,冯定应每年都有半年多时间为硕士生传授教学技能。冯定应向硕士生提出三个要求:生活上与学生同作息,真看真听真体验;教学上做到“看、备、听、研、改”,亲身参与主动思考;知识积累上,要终身学习。冯定应还特意带领一些硕士生参与“三位一体”提高班的特色教学项目,不断刷新他们对高中数学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更大的信心。2017级硕士李佳说:“冯老师的课堂魅力是从各方面散发的,既吸引着好学、求知的学生,也同样吸引着在教室后面听课实习的我!他总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学生,蕴含着一位教师对于学生未来的期待。”耳濡目染下,李佳现在也像冯定应一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
陈永富表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不是走过场,也不是单纯专业技能的强化,而应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寻求并论证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导师的引领下,研究生们把眼光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向理论与实践兼顾,更加注重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环境等因素,提高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除了特级教师的个人魅力,蹲点实习学校的文化也润泽着专硕学生。“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均为省内名校,各自有着独特的校风,具有管理严格、要求严明、教学严实、教风严谨等特质,能够使实习生养成良好的教育习惯。“身处名校,我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深受震撼,耳濡目染,改变教育态度与习惯。这是一个飞速提升的过程。”教育硕士钱艺蒙感言。
新模式顺畅推进的背后是缜密的论证与完善。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与适宜性,杭州师范大学组织召开行业专家专题论证会。学校组织基础教育的行业专家,就如何有效地培养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研讨。“学校汇集专家意见,重新拟定培养过程,修订培养方案,”陈永富说,“重视改革教学环节,创设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强化专业实践,加强实践导师指导,确保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与杭州学军中学联合建立的“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被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长效稳定的支持机制是推行培养新模式的关键。为此,杭师大对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给予了全方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园朝看来:“实践导师相关待遇问题的政策扶持,确保了联合培养工作站多年来顺利扎实推进。”此外,配套政策不断出台,形成系列保障制度。如《杭州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经费管理办法》《杭州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等文件,不仅规范教育硕士各培养环节,还是专业实践过程的质量保障。
聚焦问题定方向:顶层设计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与要求
“实践环节质量难以把控”曾是很多师范院校对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共同看法。难在何处?杭师大深入调研发现,不少研究生缺乏锻炼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实践教学环节因目标缺乏精准性而成效不佳。
问题就是导向。陈丹宇说:“学校通过建立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各类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实践导师职责,细化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要求,从而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杭师大也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方法和手段上,真正区别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和要求,更加注重于培养研究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今在杭师大,创新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了教师们的集体追求。
在学校指向“全程·融合·协同”的整体行动下,教育学院也拓展自身探索,对小学教育硕士培养重新进行规划与设计。杭师大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小学教育领域已招生15届,年招收50人左右,为该校教育硕士中招生人数之最,是在小学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投入、重点打造的特色方向。10多年来,在持续的理论思考与行动研究下,教育学院探索与提炼出“一站六环”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围绕“学科教学认知”“研究性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三大纲领性问题,开发出全面提升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由教育学院原院长童富勇领衔的《浙派名师引领下“一站六环”小学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同时获得2018年度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
“一站六环”具体是指依托于浙江省123个义务教育段名师网络工作站,采用顺势相助的“六个环节”,培养具有“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和教育创新力”的师大牌教育硕士。
“一站”很有特色,即浙江省义务教育段名师网络工作站(受教育厅委托,由童富勇浙派名师工作站负责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所有研究生可注册成为平台成员,随时可与站内的多位一线名师进行对话互动、合作研究;可通过现场观摩浙派名师示范课,与名师在“浙派名师经典课堂”上同台展示,面对面教学切磋。
“六环”很着地气。“名师愿景”指以浙派名师为示范引领,让研究生对自己进行精准定位,追求卓越的自我发展目标;“双师指导”指为每位研究生配备理论与实践导师各一名,从两方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协同培养机制;“线上线下”指通过线上与名师互动、线下与名师交往,实现学研同构;“技能达标”指学生的普通话、三笔字基本功、课堂教学技能和运用教育媒体技术的能力的全员技能达标;“创新论坛”旨在通过定期举办的论坛、读书会、沙龙、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力;“行知奖励”指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颁发“行知教育奖”,旨在鼓励和促进更多的研究生从事独立自主的研究、务实创新的教学和学位论文的创新。
对本硕都是杭师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茹姿韵来说,读研以来最有感触的就是“双师课程”,即德育与班级管理、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大咖、著名校长纷纷走进课堂,抓住教学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分享自己的“解决之道”。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校长张翼文就曾来到课堂,与研究生们分享一个小学如何克服初创阶段的重重困难。“这些一线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很难得,是高校老师很难教给我们的。有时候,重要的可能还不是教学,是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的智慧。”茹姿韵说。超市便利店下单优惠 每天领取别错过,单单优惠享不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