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计信学院:培养“牢基础”“宽视野”的研究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入学刚一年,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周婷就发现,自己离专业领域最前沿的距离不再遥远。她的一篇论文被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录用。明年年初,她将前往美国参会并展示论文。而一年前,周婷还是专业方向的“新手”。

周婷所在的浙商大可视媒体计算科研团队多年来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让更多勤奋的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浙商大可视媒体计算科研团队,成立于2005年。地方财经类院校里的信息学科,往往不是考生报考的首选。“研招的时候,调剂进来的学生比较多。很多学生虽然理论课程达标,但综合能力尤其是编程实践能力明显偏弱。有的学生甚至写起代码来都不是很熟练。”浙商大计信学院院长王勋说。帮学生打好基础,满足业界的用人要求或者达到深造标准,成了学院人才培养最急需破解的问题。

团队的教师们从“学、读、议、写”四个环节入手。为了让学生尽快入门,要先补上对行业了解的“第一课”。教师会列出与专业相关的慕课视频,让学生在开学前看完,并完成课程所附作业。在自学慕课的基础上,教师还给学生整理了一本经典文献集,其中涵盖了本方向最热门的学术论文,涉及大量实验案例、原型系统和源代码。学生花时间把这些文献“啃”下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学”和“读”两个环节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学生在完成慕课所附作业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与教师讨论。而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会让学生将论文内容整理成PPT,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如果学生自己都讲不清楚,一般是没真正看懂。并且,从看懂再到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还能锻炼归纳表达能力。”王勋说。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教师会再指导学生试着写一些代码,甚至进行学术写作。学生可以从还原代码开始,完成后再与他人的代码对照,发现思路上的不足,并逐步写出更多完整的代码。

然而,想走得更远,还需要指导教师为学生找准学术上努力的方向。作为团队负责人,王勋会在新生入学之初,和每个人一对一交流两小时以上。“这两个小时里,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王勋说。

虽然团队已有15名教师,并已形成了“分层组合、交叉指导”的机制,但王勋仍觉得需要给学生寻找外部力量,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团队有不少和相关企业的合作课题,大家就经常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参与课题讨论,并让学生多去企业现场,感受行业发展动态。同时,团队还积极把学生送到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充电”,如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